歙砚的历史文献及调查史
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在“陆不通车水不舟”的条件下,不畏艰险,拨雾穿云,越过重山峻岭,到砚山进行歙砚石调查。诗人对龙尾山砚坑的交通、地理环境、砚石品种、当地居民状况、石质的品位及砚石开采情况作了形象的描绘,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对歙砚石的研究和发展作出了贡献。清代乾隆五年,徐毅编辑《歙砚辑考》一卷,对各地的砚石产地进行了调查研究,特别对四大名砚中的端溪砚石和歙砚石作了对比,对歙砚石的研究有许多建树。我国地质学的先驱及奠基人之一、中国地质学会第一届会长章鸿剑 (1877--1951年)先生在其《雅石》中也提出“歙砚以安徽婺源龙尾石最有名”的论述。
歙砚专著文献:
宋·唐积:《婺源砚图谱》,宋·洪景伯:《歙砚谱》,宋·曹继善:《歙砚说》、《辨歙石说》,元·江光启:《送侄济舟售砚序》,明·江贞:《歙砚志》,明·叶天球:《歙砚志》,清·徐毅:《歙砚辑考》,清·汪扶晨:《龙尾石辨》,当代·歙县第二轻工业局《歙砚志》,当代·程明铭《歙砚丛谈》、《歙砚与名人》、《中国名砚》、《中国歙砚研究》
解放后歙砚石调查研究史
(1)1963年2月歙县手工业管理局组织了砚石探察小组,由俞逸仙、胡灶苟、钱泥寿三人组成,去婺源龙尾山寻找砚石。当地群众对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龙尾砚坑竟一无所知。后来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邀集乡里老人回忆。根据砚史确定的砚坑方位探索,最后在当地六十余岁的退休教师江义宝的指点下,历时三个月,终于找到了金星、眉子、水波纹等砚石。5月份试采,同年10月,第一方金星砚重新问世,停产近两百年的歙砚从此获得新生。1964年5月,新华社报道了“歙砚正式恢复生产”的消息。
(2)1964年7月安徽省地质局332地质队袁守诚高工曾赴皖赣边区进行砚石材料调查,并编写了《皖赣边区歙县、休宁、婺源一带砚石材料调查简报》。
(3)1979年8月由安徽省地质队科研室副主任陈琼林和袁守诚两人,对休宁县汪村至大连地区的砚石板岩作了进一步调查,并编写了《安徽省休宁县汪村大连工区砚石板岩调查报告》。
(4)1981年10月安徽地质局332地质队由支利庚为地质组长,赵高生、马安春、李光辉、曹诚等人在休宁县板桥一带进行砚石板岩考察,由赵高生、支利庚执笔编写了《安徽省休宁县漳前----花桥地区砚石板岩地质工作简报》。
(5)1981年11月安徽省地质局332地质队副队长解俊臣、主任工程师马荣生和傅却来、支利庚、程明铭与歙县工艺厂副厂长叶善况等,对歙县大谷运双河口一带砚石板岩进行了考察。由程明铭执笔编写了《歙县大谷运双河口砚石调查简报》。
(6)1981年12月14日----20日由安徽省徽州行署副专员王乐平带队的代表团,根据中央领导人李先念的批示,及安徽省委书记张劲夫和江西省省长白栋材在北京的协商精神,与江西省上饶行署和婺源县及龙尾砚厂等单位商谈签订如何保护国宝----歙砚石和歙砚名牌的协议。名贵的龙尾石只供应安徽省歙砚厂和江西龙尾砚厂使用。双方代表团成员均到实地砚山砚坑考察。徽州地区代表团成员然后对安徽休宁县大连、冯村,歙县双河口等砚石产地进行了考察。
(7)1982年元月程明铭根据安徽省地质局和徽州行署的指示,以及歙县工艺厂的要求,编写了《安徽省徽州地区砚石普查设计书》,1月10日由332地质队专门开会进行审议。在搜集有关文献资料和初步考察的基础上,初步拙定了寻找砚石板岩的地层层位和工作靶区,程明铭总结了砚石的一般工艺要求。
(8)1982年3月8日安徽省地质局332地质队正式成立砚石普查组,于3月2日出队,11月25日结束野外工作,历时八个月,在皖、浙、赣三个省边区歙县、休宁、祁门、黟县、淳安、江山(浙江省)、玉山、婺源(江西省)等县境内进行砚石普查,年终编写了《1982年徽州地区砚石工作报告》。
(9)1982年7月-----10月,歙县工艺厂组织了退休工人吴伏淦、吴伏关、吴元诚、何安禄老艺人到皖、赣边界休宁五城、岭南、大连、祁门芦溪等地进行了砚石调查,由余共明负责。
(10)1983年2月程明铭编写了《安徽省歙县大谷运、苏川、洽河、周家村一带砚石普查设计书》,对大谷运河口砚石矿点进行重点解剖,对苏川、洽河、周家村砚石矿点进行了详细调查。
(11)1985年8月12日程明铭完成歙砚研究任务,编写了《安徽省歙砚石料评价技术要求及天然纹饰的研究》科研报告。
(12)1987年北京大学地质系郑辙教授和安徽歙砚厂杨震、汪永龙对歙砚砚石的矿物岩石学进行研究,并发表了歙砚的发墨理论。1988年《科学通报》第17期发表了《中国歙砚的自磨刃发墨理论》。
(13)1988年10月程明铭和歙县上丰工艺厂厂长汪满和及青年工人江立明在歙县上丰乡进行砚石调查,发现了“歙红”、“歙青”两种新品种歙砚石。
(14) 程明铭不断进行歙砚石调查和地质学的研究,1991年 12月由黄山书社出版了《歙砚丛谈》。同时深入地对歙砚石天然纹饰成因进行了研究。1993年,《歙砚石天然方饰的形态与成因》一文,参加全国第三次宝玉石学术交流会,被选入《论文摘要汇编》。
(15)1995年4月8日----28日,《中国名砚石的地质学研究和开发研究》课题组对歙县大谷运、洽河、周家村等砚坑及祁门县砚坑和江西省政府婺源砚山、岭背等砚坑进行了实地考察。同时和歙砚厂、歙县文房四宝公司、歙县艺海公司、江西省政府婺源县龙尾砚厂、婺源工艺雕刻厂、婺源县文房四宝公司、砚山砚矿及砚石生产部门召开座谈会,还参观了婺源县博物馆存放的古砚、书画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