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发白帝城之我鉴
读诗重在诗的意境,而不在其华丽的辞藻.例如:千山鸟飞绝,万竟人踪灭.孤舟蓑莅翁,独钓寒江雪.语言并不华丽,但是每一个字,一个词都能准确的描绘出当时的环境,所谓入骨三分.
李白做<<朝发白帝城>>这首诗的时候,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龄,早已年过不惑.我想即使被赦免,回顾往事,回顾他一生的坎坎坷坷,他也不可能是现在教科书上所说的那种轻松愉快的心情,毕竟当时他已经58岁了,(李白701-761)写这首诗的时候是在公元759年.
所以我想,当时李白在往返的途中,心情应该是这样的:
先从第一句开始,朝发白帝彩云间.我个人认为他所想表达的不是当时的气候环境,而是想说明人生就像在云雾中一样飘渺.从出生到终了.紧接着:千里江陵一日还,如果用当时他迫切回去的心情来解释,到也说的过去,毕竟年世已高,思乡之情浓厚.但应该不是很确切.我想应该是这样的:在他回顾他走过的路,就像刚刚过去不久,一生走了这么多路,就像昨天刚刚走过,一天就走了这么多.不管怎么说,但绝对不是想表达他当时迫切希望千里之路,一天就能到达,试想一个年近60的老人,如何又会像年轻人那样赋有幻想力?
第三句:两岸猿声啼不住.也应该不是为了描述当时途中的环境.如果他想描写环境,我想对于这样一个出色的诗仙来说,应该会描写的更加生动,而不会这样用猴子的声音来衬托,如果说是因当时他因迫切回家,而忽视了沿途风景,那我想猴子的叫声他也未必听的到!!我想应该是为了衬托前两句诗,起到乘上起下的功效.我是这么认为的:前面说了,人生就想在云雾中一样飘渺,往事就想刚刚过去不久,紧接着说,人生就像是在喧闹的街市,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也很无奈,喧闹而又五彩斑斓.在这样的生活中,不知不觉,已经走过了这么多路,也就所谓的最后一句,画龙点睛:轻舟已过万重山~~~~
从整首诗来看,他是在总结人的一生.飘渺虚幻,但回到现实中的时候,已经很多年过去了.回头看是善是恶~~结果还是千古迷惑~~~回头看是善是恶,自有人评说这才是他被称为诗仙的经典所在!!
以上完全是个人意见,虽与目前对这首诗的主流理解意见不符合,但也只是我个人的见解. [wmv=1]http://postimg1.mop.com/200704/20/18/1596118/200704202117136541.mp3[/wm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