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便那只是一块塑料,但这塑料深深的印刻在我的心里。
有机虫具出现在上海这个地方,是有其特定的因素的。对儿时的回忆中,养蛐蛐的要比养鸣虫的多得多。而对于七八十年代养鸣虫的人,我对他们的定义是——雅士。悄悄的,不张扬的,怀揣一个小小的盒子,盒子里养着一只精致的小虫,那是一种个人把玩,却回味无穷的事情。
在上海没什么八旗子弟,咱也不懂怎么玩蝈蝈,玩黑虫。八九十年代,所有的人都忙着改善自己的生活。忙里偷闲,总是需要一些娱乐的。有一群喜欢大自然的人,他们向往田园的生活,却被禁锢在上海——这个钢筋水泥的森林里。养个金铃子,让那一阵阵听似单调的“吱~~~~~~”的声响,带给自己一份乡村的野趣。我并没有考证过有机虫具的发源地,但有机虫具最多的地方,应该是上海了。
听说以前,喜欢自己DIY的,是用牙刷柄作为原材料,然后自己做盒子的。
我也随着这种回忆,逐渐开始想念那种乳腐大小的红色正方形小盒子,那纸盒是没有食缸的,底下有个圆孔,外面用一块硬纸板封着。通常,这盒子里卖的是金铃子或者单个的小黄蛉。盒子里还会有块很小很小的南瓜。红色的盒子,橙色的南瓜,加上黑里透亮的小虫子。那东西看了,着实让人喜欢。买了虫子,总是希望能给它们一个更好一点的家的。摊位上会有漂亮的红木盒子,但在八九十年代,对于我来说,所有的红木盒子都是高不可攀的。相对来说,3、4块钱的有机盒子就比较有亲和力了。
然而,也许是有机盒子的价格低廉,我从来没把它们当过宝,用的时间久了,表面花了,便一扔了之。等自己工作后,首先想到的就是去买个红木的盒子,呵呵~~
年龄,是会捉弄人的,当家里的盒子越来越多,当手里的虫具越来越贵,心里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其实,缺的,是小时候的一种回忆。于是,有机盒子就成了“时光宝盒”。
最近,因为想寻觅一些年代久远的有机盒子,跑了一些地方,也认识了一些卖虫具的店主。目前在上海,能找到的最有个性的店叫——老谭虫具。
老谭只卖自己做的盒子。
老谭手里有不少老盒子,但却是不卖的。好吧,闲话少说,上图了。
---------------------------------------------------------------------------------------------
终究是有人会说这就是个塑料的,我也料定我终究还是会补上这一段的。
不管是什么材质的,有某个时段的代表性的东西,或者是某人人生历程中特殊的距离,那么,那个东西就是有纪念意义的。好比,会珍藏初恋时的情书一样,虽然只是张普普通通的纸,但那纸的主人却是特殊的,那纸上的文字也是特定送给某人的,所以,它是有价值的,即便就是张草纸也是值得某人收藏的。
另,老谭所说“给一万都不卖”,并非是狮子大开口,更多的是谭师傅对自己所制作的虫具的一种个人回忆,据说不卖的基本是他自己手里只有1个的虫具。我不是推手,不收好处费,发这个帖子,纯粹是一种个人喜好。
老谭的虫具是否会涨价也不是我能掌控的。他的虫具是否精良同样也不是我一个人能评说的。只是,很少很少有他那样的店,只卖自己的品牌,并坚持自己设计和制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