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8-3-19 01:53:4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问题太笼统,不好回答。所谓“讲究”大致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
1、不同泥料的壶用同一种茶叶试泡,比较口感、风味有什么差异。
2、不同泥料的壶用何种茶叶更易养,而养成效果有什么差异。
为了便于有条理地说清问题,先按品饮和泡养效果把茶叶、茶壶、评价标准粗分一下类(种):
茶叶:a、熟普
b、生普
c、红茶类(祁、滇、川、闵等)
d、乌龙类(岩茶、观音、乌龙等)
e、绿茶类(白、黄、花等)
茶壶规格和使用时间:容量250cc左右
壁厚3.5mm左右
开壶后一年内,以每日冲泡8~10g茶叶计。(随使用时间增长,差异趋小)
冲泡方法:按各种茶叶不同要求,注水稍待,随即全部倾入公道杯。其间以热茶冲淋壶体数巡,每隔数日涤净拭干。
品饮指数:*** 香气高爽,滋味醇厚,最大限度地呈现品饮茶叶的最佳风味。
**香气明显,滋味浓郁,较好程度地呈现品饮茶叶的主要特征。
*香气黯弱,滋味寡薄,无法呈现出品饮茶叶的基本特征。
养壶指数:*** 养成需时最短,效果显著,壶体易生浑朴黯然之光。
**养成需时较短,效果明显,壶体易生沉静优雅之光。
*养成需时较长,效果不显,壶体仅现泡用涤拭之痕。
评估建议:
-清水泥
品饮效果: a*** b***- c*** d**- e*
(*代表品饮指数)
养壶效果: a*** b** c*** d** e*
(*代表养壶指数)
上为小弟建立的基本比较框架,并据此斗胆对阁下提出的各色泥料中的清水泥做了尝试性评价。但有一点必须强调,任何感官体验都带有主观性,对茶叶和茶壶的评估框架搭建,纵然出自陈宗懋和顾景舟之手,只怕也难以调和众口。
正是缘此逻辑,小弟才未对诸如泥料优劣、目数、泥门松紧、烧成火候、冲泡技巧、茶叶存储等影响因素一一量化评定。且个人认为,如果不用留根泡法,在连续品饮时,器形、泥料对茶味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不信其然者,自可盲饮验证,若十中七、八,阁下自可对其敬若天人。
庄子曰: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
老子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小弟沉迷妄想,竞作刻舟之语,是与不是,当在两可。
底下的小弟不弄了,兄其恕之。
....................................................
底槽清泥,
本山绿泥
老段泥
紫茄泥
朱泥
紫泥等
 |
评分
-
2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