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步:稱出和田玉的分量——稱為“幹重”
第二部:用容器裝上涼水(不能用熱水),至於秤上,用“TARE”鍵複零
第三部:將玉用細的塑料繩(不吸水,無份量)拴好,彻底浸入水中(上下左右不碰容器)
第四步:讀出秤上讀數——稱為“濕重”
第五步:用“幹重”除以“濕重”,得出的即為和田玉的密度(比重)
為进步精度:
a.用同一把秤稱“幹重”、“濕重”(可以抵消系統誤差)
b.測量用的容器和水應與被測物體為同一數量級(如:用二升的水測十幾克的小掛件,就會產生必定的誤差)
c.若為帶孔洞的雕件,測量時須用牙簽將孔洞中的氣泡去除(否則會影響體積的精度)
d.用冷水;用不吸水和無份量的塑料繩
e.反複測量時,應擦幹浮水
結論:熟練使用上述法子,精度可到小數點後兩位
測量結果在鑒定中的實際應用:
白玉比重在2.9—3.0之間
碧玉、青玉因致色元素為鐵(鐵的的比重為7.8),所以比重略大,在3.03—3.06左右
若測試結果在2.6-2.7之間,就必定不是玉。市道市情上流畅的黃料子(即所謂“黃玉”、“黃沁料”)三塊中最少有一塊有問題,不是水石--黃色石英,便是卡瓦石--蛇紋石(這類東西因結構和沁色與玉很类似,所以具备很大的欺騙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