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9-22 23: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蝈蝈明药(未完成)
抓取
点药之前先得抓,这一抓对经常点药的人来说如同拿起杯子喝水那么简单,可对于第一次点药的人来说对蝈蝈的反应力,速度,惊吓距离等都不是很了解,更况且蝈蝈的速度快杀伤力又强,对于想抓又犹豫或心存恐惧的人来说被咬到不稀奇。
越怕被咬越容易被咬到,之后心里的阴影也会增加恐惧心,对于以后的点药抓虫非常的不利,所以在点之前加入抓取技巧。
练习抓蝈蝈如胆小之人可在11月室外份练习,天气寒冷,蝈蝈行动能力缓慢比较好抓。
首先在腿靠近膝盖的位置放一块布,布大小为12cm*12cm即可,大或小点都没事,看个人习惯。
拿只不会叫或叫的不好的“废品”倒在那块布上,准备开抓。
(在此之前跟大家说一下“安全距离”)
安全距离又称敏感距离,是所有生物脑子里配备的软件,就如同我们电脑里的WINDOWS一样,这是一个非主动程序。
他和“疼痛感”一样,是一个被动执行的程序,也是我们常说的生理反映。
安全距离在我们人类身上也会经常体现,只是因为大家都觉得正常而不去理会。
就拿鸟来举例,鸟是怕人类的,但它们还是常常在我们的居民区等人多的地方落到地上觅食。你靠近他一点他也不会理睬,但是当你走到他的安全距离以内他就会飞走,这一点在我们常见的苍蝇,蚊子等身上也能体会到。他怕你,但你只要在他的安全距离以外,他会无视你的存在。
安全具体的计算方法也很简单,动物和人以及昆虫都深知自己的速度和灵活,也就是说,以自己的速度减去你的速度那就是安全距离。
但是也有计算失误的时候,只要把对方安全距离的计算公式打乱就可以抓住对方。
比如我们捕虫,先是慢慢的靠近,其实虫子已经看到你了,但是因为你慢,他就会缩小自己的安全距离,你瞬间出手,就可以抓到他。
但是你要是一直保持慢速度,或一直那么快你肯定抓不到他。
这就是打乱了他对计算安全距离与速度的计算。
被攻击者称之为安全距离,攻击者称之为有效射程。就那么简单。(本人文采不好,也许还有很多人不明白,没办法了大家自己体会吧)
言归正传,为什么选择冷的时候练习,主要也是打乱蝈蝈对自己速度的计算,天冷他动作慢,但是他没人那么聪明,所以我们占他点便宜。
要说蝈蝈的视力,他足可以观察到一尺以外的威胁,但是他还存在一个感官的极限距离,那就是触碰。
当你碰到他的时候他会全力逃跑,当然他的2条“雷达”也是。但是我们选则练习抓取的对象最好还是触角长的好。
抓取的要点就是稳准狠,应该是直接抓项,如果没把握可直接用双指按住项也可。
直接抓项也是有手法的,用拇指和中指抓,食指夹在拇指和中指中间控制深度,以免2指下的太深进入蝈蝈牙的有效射程。
蝈蝈被抓时是全力挣扎,且速度比人快,所以尽量一下成功,你碰到他的同时也进入了他的有效攻击范围,你抓不住他很有可能被他反击。
蝈蝈被抓到会瞬间挣扎,挣扎不掉就会长嘴咬(这2个反映会在零点几秒之内完成)
腿上事先铺垫的那快布就是抓他牙用的,所以布的厚度必须超过蝈蝈牙的长度,大约在5毫米左右。
蝈蝈咬住布的同时,用非持针手的食指和中指夹住蝈蝈。
食指位置是蝈蝈的项(此时尽量靠近头,远了容易伤到蝈蝈的口器)
中指位置是布下面和食指对称位置。
此时就好比汉堡,依次是食指,蝈蝈的头,布,中指。
抓取成功。
开始点药(位置如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