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字虎头(本名“北京红虎头”)在金鱼界里蜚声已久,但是关于其的争论烟嚣尘上。我根据这几年饲育和学习的点滴毫末书写此文,望同好者斧正。
陈桢教授在《金鱼外形的变异》中就提出:“鹅头”实际上是狮头的一种特殊的类型。当鱼长大时,也发育出很多小瘤。鹅头与狮头的区别在于前者的小瘤在头顶上的比两侧的发育较好,而后者的小瘤在头顶上和头的侧部都发育得一样好。陈桢教授之后,他所在的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王春元教授进一步将蛋种鹅头与文种高头作了区分:鹅头系,头如鹅头,无背鳍,为区分于有背鳍地文种鹅头,把有背鳍的鹅头称为高头系,而把无背鳍的鹅头成称鹅头系。在解放后50年代的金鱼书籍中多有记载“高头金鱼:俗称鹅头、帽子。高头金鱼文种及蛋种品种都有出现,最早的高头金鱼肉瘤不十分丰富,只是在头顶薄薄的一层,随着培育者功力的提高,肉瘤也慢慢变得丰富”。张绍华在《北京金鱼》中将金鱼头型的分类为:平头(头部没有肉瘤,呈三角形,平滑的金鱼品种)、高头(或称鹅头,头部长有肉瘤,呈矩形,仅长在头顶,不超过眼下的金鱼品种)、狮头(或称虎头,头部肉瘤发达,呈圆球形,向下延伸眼部以下、鳃盖处的金鱼品种)。
综上所述可以概括为:高头和鹅头两词实指同一种头型,只是文蛋之分而已。
明张丑《朱砂鱼谱》有“白身头顶朱砂王字者”的记载。清朝宝使奎《金鱼饲养法》一书中写到“蛋鱼此种无脊刺,圆如鸭子。其颜色花斑均如龙睛,唯无墨色,睛不外突耳。身材头尾所尚如前。又有一种于头上生肉指余厚,致两眼内陷者,尤为玩家所尚。此种纯白而红其首肉为上色,共名之曰狮子头。鱼逾老,其首肉逾高大”。由此可见这里的狮头就是我们北方的虎头,两词实为一物。之所以称为狮头因为这种鱼头茸发达,且茸粒令人联想起中国宅门口摆放的石狮的卷毛。
由上可见在金鱼人工选择培育的历史曲径中,发头类蛋种金鱼的原点若为蛋鱼的话,第一阶段就应是高头,第二阶段便是虎头(狮头)—在这一点上文种鱼也是同样的过程—在此我们回首历史,重新梳理,是不是可以如此的论述:王字虎头是在蛋鱼选育过程中发头出现高头蛋鱼的基础上保留选育下来的独立品系。而虎头则是在其基础之上孕育衍化的。及于普通虎头与王字虎头相较唇鳃更肿厚,唯头顶堆肉较扁平。
这个历史可以通过倭人所生之鱼兰寿得以印证。兰寿(RanChu)一词,是日语的吴音,音译后是“卵虫”,而吴音是古代中国南部沿海一带的方言,意思是蛋种鱼。根据日文资料记载,兰寿起初是不发头的,这个品系仍有保留(大阪兰寿)。后因为人们的欣赏角度发生变化才兴起了发头类的,也就是今天我们见到日本兰寿(头型分为兜巾、龙头、狮头)。在此可以推断:起始对象为同类个体,经过不同演化后,得到的结果大同小异。
在实际饲育中有记载道:王字虎头和日本兰寿(狮头形)杂交,可以出现兜巾头形兰寿。这也从实践层面检验了推论。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王字虎头和日本兰寿有着非常接近的亲缘血统(日本兰寿与王字虎头在头型上的共同点:方头,薄腮即鹅头型的头瘤,长脸)。因此可以侧证王字虎头的衍化。
在搜集整理分析自《朱砂鱼谱》、《金鱼图谱》以来及至解放后徐金生、傅毅远、张绍华等人的著作后,理出一条如此的线索:文种平头类金鱼出现在1579年前,蛋种平头类金鱼出现在1596年前,文种高头类金鱼出现在1593年前,蛋种高头类金鱼出现在1893年前;狮头类金鱼(蛋种狮头类称为:虎头)则是在高头类金鱼基础上人工选择培育出现的。
以此可知,不论王字虎头还是额头红,乃至于其他虎头类金鱼都是按着不同选育方向出现的。北京崇尚高头所以在蛋种高头金鱼的基础上选育出现王字虎头和额头红。其他地区也按着当地的选育标准繁育了富有地方审美特色的:虎头、寿星、猫狮,兰寿等。
所以我个人认为王字虎头应该是蛋种高头的品系。其保有的古拙气息,值得我们珍视。
在早些年的一些出版物曾将时下的额头红称为:红顶高头白蛋鱼。依次金鱼命名的标准,王字虎头应称为:红高头蛋鱼。我个人认为这样称谓可以规范金鱼的命名(此种命名可以参考瓷器命名)。可以将一尾金鱼的变异特色如实形象的描述出来。其有助于金鱼饲育事业的发展。
文尾赘述,至于虎寿之辩,刘景春先生在其所著《北京金鱼文化概述》中早有定论:日本1972年大阪金鱼比赛中,中头奖之鱼即为一尾红虎头。该鱼周身完整,无疵可挑,唯一缺点即堆肉扁平。该鱼在日本竞拔头筹,奖品为一尊一米高之大银瓶,真可谓“此地无朱砂,红土为贵”也。由此可见,日本人虽方蓄金鱼,但缺乏良种,不能不说日本人学养金鱼尚处于幼稚阶段也,其与中国金鱼之发展,以鱼种而论,至少落后三十年无疑也。刘老一句话总结道:咱中国人玩鱼,讲究的就是一个写意。意境到了,气势到了,不必在形上做过多的拘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