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鸵鸟这个产业,在我国,还只有十几年的历史,人们对这个产业可以说争论不休,搞鸵鸟养殖的人也是一时欢喜一时忧。五年前,几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北京小伙子,也走进了这个产业。
那是1997年的事,年仅二十三四岁的四个北京小伙子凑到了一起,就在这个四合院儿里做出了一个让周围人吃惊的计划。他们要到农村去闯一番天下。
不久后,哥四个在北京郊区租下了一个废弃的养猪场,准备养几百头猪。朱冰就是这个计划的倡导者,他曾经为歌星费翔、张明敏做过伴舞。在城市里长大的小伙子,可以说对农业一窍不通,要到农村去搞农业,他们心里也没底。不过,朱冰有个舅舅原来是北京动物园的园长,也是个鸟类专家,于是他找到舅舅商量,请他舅舅做他们的养猪指导,可是没想到舅舅却提出另外一个想法,让他们放弃养猪,改养鸵鸟。
朱冰的舅舅 仇秉兴:“这鸵鸟吃的少,吃的也便宜,猪吃的完全是粮食,这鸵鸟吃的,你光给它草吃,它都能长得挺好。92年,93年,那鸵鸟的价钱一天天上涨,国际间的情况也挺好的。”
记者:“所以您才让他们养鸵鸟?”
朱冰的舅舅 仇秉兴:“咱们就是这么考虑的。”
就这样哥四个开始了他们的鸵鸟生涯。在舅舅的帮助下,他们买回来大大小小一共七只鸵鸟,过去只有在动物园才能看到的这种神奇的鸟类,如今奔腾在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里,哥几个兴奋得几乎忘掉了买鸵鸟的目的。沉醉在与鸵鸟共舞的欢乐中。
小鸟一批批孵化出来了,当他们开始买鸟时,国内良好的种鸟市场已接近尾声,卖掉几批鸵鸟以后,他们才开始正视鸵鸟这个产业。那已是2000年的事了,种鸵鸟的市场已经严重收缩。朱冰他们的鸵鸟已经卖不出去了。
朱冰的舅舅 仇秉兴:“实际上,咱们这个鸟场办晚了,要是93年那时侯办呢,准赚大钱了。”
朱冰:“好象最高的时候,一只鸵鸟都到了二三十万的样子。”
记者:“1994-1995年,量很小是吧?”
朱冰:“量很小,那根本就谈不上屠宰呀,加工呀,就谈不上这个。就是卖种鸟,要不就卖点种蛋。”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国开始从南非引进鸵鸟,到了九十年代初期,我国开始进入鸵鸟的繁育推广阶段,由于种鸟的数量很少,价格一直很高,而到了九十年代末,繁育鸵鸟的较大型企业已有300多家,种鸵鸟供不应求的时代宣告结束。而朱冰他们正是处在这个低迷的时期。
失去了市场,企业就等于失去了生命力,面对着重重压力,朱冰他们四个伙伴中,有一个人退出了,临走时留下一句话:朱冰,祝你们成功。
是继续努力,还是果断放弃,朱冰进退两难。此时,另一个小学时代的同班同学校风主动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
朱冰的合伙人 翟倩:“我觉得为什么低靡呢,还是后期开发得不够。没有产品,只有鸵鸟。”
校风在北京一家大型商业公司任要职,对市场有一定的经验,他提出搞鸵鸟产品的开发,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先搞些其它项目维持现状。年轻的心再次激起创业激情,他们在多家大型超市出售鸵鸟蛋,并利用委托加工,与北京玉器厂联合加工鸵鸟蛋工艺品,随后他们又在八达岭野生动物园里建了一个鸵鸟观赏园。
朱冰:“我们出鸵鸟,八达岭野生动物园出饲料和场地,当时他也是为了让我们有点收入吧。就给了一个柜台,在那卖油菜喂鸵鸟。商谈完了我们就往那运鸟,路过马甸桥时,跑出来一只。”
朱冰的合伙人 曹军:“好,开着开着这车,一拐弯呀,可毁了,我不知道啊,他一看反光镜,说出来个鸟。几点钟啊,九点来钟,晚上。这鸟跳下来以后啊,开始就跑了。我们几个一看赶紧往回抓。这鸵鸟啊,是最不好运输的,因为它只有两条腿。”
后来他们又在北京百鸟园等几家公园里建起了鸵鸟观赏园,共展出200多只鸵鸟,因为喂养鸵鸟的饲料由公园承担,这就大大缓解了朱冰他们的经济压力,为他们开发深加工产品赢得了时间。这段时间,朱冰很少去鸵鸟场,他一边反省走过的这段经历,一边在北京市内各大商业区转来转去,他的产品开发思路也就是这么转出来的, 久而久之,逛商场成了主冰日常生活的一大爱好。
朱冰的合伙人 翟倩:“这些鸵鸟的成功产品也有,但是都是从国外进口的。”
朱冰:“据我们所知的呢,跳国标舞的裙子,起先咱们没有鸵鸟毛,用火鸡毛代替,沉了点儿,让人笑话,人家说你们这个还掉毛呢。”
朱冰的合伙人 曹军 :“他们到鸟场去过,收这羽毛去了。挺好的,但是我没卖给他,他说的价钱不行。我积攒了一些,也做了点儿东西,他自己做了点儿,做点儿掸子,给500元钱我都没卖,结果他给我送人了。”
朱冰:“看电影英雄里面,那些算是武士吧,骑着马,每个人头上都顶一根,红色的,那个场面都相当壮观。”
朱冰的合伙人 曹军 :“我看过一本杂志,上面写的是时装大师,他设计的鸵鸟毛衣服,多少钱没说,他就说相当于一台奔驰车价钱的鸵鸟毛衣服。”
这似乎就是这几个年轻人坚持要走下去的原因。经过了几年的磨练,他们渐渐地了解了这个产业,他们要向市场挑战。
一般搞深加工都要建工厂,买设备,这需要一大笔的资金,可是,朱冰他们仅有几十万元,根本不够用,想到银行贷款,又没有可抵押的值钱东西。朱冰手里只有卖不出去的鸵鸟。后来,他想了一个借鸡生蛋的办法,解决了问题,就是委托加工。利用相关企业现成的技术设备来加工自己所需要的产品,甚至利用他们拥有的市场来销售自己的产品,这一招既省钱又管用。朱冰把鸵鸟分成两大块来考虑,把注意力放在鸵鸟肉和鸵鸟皮的深加工上。2000年,他找到了具有200多年历史的北京老字号月盛斋。
北京某清真食品厂 满运来 :“当时呢,满厂长确实找我聊这事来着,我当时想啊,因为牵扯民族方面的问题,我就找了几个老回民,咨询了咨询,后来又找了阿訇。才知道这东西可以吃,当时,我记得我跟你强调了的,对。必须清真屠宰,阿訇证明。”
朱冰:“对,满师傅确实是没少费劲。”
一只鸵鸟平均产70斤肉,而一斤鸵鸟酱肉的成本是17元,所以一只鸵鸟做酱肉可卖到1200元,而一只鸵鸟的养殖成本在1500元左右,如果在鸵鸟皮上再赚300元以上,那朱冰的鸵鸟经营就有希望了。而朱冰恰恰做到了这一步。
朱冰:这个做鞋,做出来效果最好。反了,来,看看这边的效果。加工的效果确实不错,柔软度做服装正合适。这皮子。我看这比南非进口的质量还要好。
北京某制革厂总工程师 张中人:“还不错吧,你这苦心钻研有几年了吧。有了,有了。”
为了加工出高质量的鸵鸟皮,一个多月里,朱冰每天都泡在这家制革厂。不知情的人都以为他是新来的工人。
朱冰:“我记得找他来的时候呢,我也是抱着试试看,这么一个想法吧,就来找他来了,我说,张工,鸵鸟皮你看,你能不能加工?开始头一批皮子都给我们加工坏了。”
北京某制革厂总工程师 张中人:“鸵鸟皮呢,处理得过一点这成筛子眼儿了,透了,处理得轻一点呢,这油活带的这油呢,就整个反映到油面上来,油很难去掉。当时呢,主要是这么个问题,按现在说呢,这些问题解决得比较彻底。”
朱冰:“欧美和日本现在已经用这个鸵鸟皮做这个真皮坐椅了,这个量现在咱们还达不到,咱们可以小量地开发,牛皮的真皮座椅,他用久了,两年以后啊,他就有这样的死褶,这里边就是比较容易存一些污渍之类的,而鸵鸟皮呢恰恰相反,它有这个疙瘩,就是所谓的毛囊,这个行话叫钻石区,钻石区呢,它把挤压的这种力呀,全部都分解了。”
鸵鸟皮开发成功,结束了他们养鸵鸟赔钱的历史,朱冰感到发展的机会就要到来了,他在北京市里开了一家鸵鸟制品销售公司,着手开发鸵鸟皮革系列产品。并与一个曾在一家意大利鞋厂做过鞋匠的师傅联合,开始制作全手工鸵鸟皮鞋。头一年就赚了50多万元。
鞋匠 付秀仪: “我所说的就是回头客,他在我这有脚样,我是备案的,他打个电话,我要鸵鸟鞋,我有一身什么衣服,我想配这衣服。是正装鞋呀,还是休闲鞋。”
记者:“是你们出价钱还是他们出价钱?”
朱冰:“我们出价钱,他出样子,然后我们给他量脚定做,根据他要搭配的皮子,我们就告诉他,你这双鞋是1800元还是1500元。”
2002年,他将他开发的鸵鸟产品全面推向了市场。经历了近6年的考验,不懂经营,不懂市场,更不懂农业的城市小伙子,成了地道的企业家,2003年,朱冰他们在北京亚运村买下一套公寓,将公司设在了那里。
朱冰:咱们眼前这块是奥运村的预留地,这地方又属于亚运村跟奥运村之间,所以商气十分浓,全国啊,有许多企业家现在已经把自己的分支机构还有住京办事处都设在奥运村附近。因为这地方商机无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