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鸟 种:黄颊山雀 Yellow-cheeked Tit | 鸟种描述:描述:体大(14厘米)的山雀。冠羽显著,头部具黑色及黄色斑纹。体羽余部于亚种rex为黑、灰及白色,指名亚种上背及下体沾黄。雌鸟:多绿黄色,具两道黄色的翼纹。亚成鸟下体黑色较少。 虹膜-褐色;嘴-深灰或黑色;脚-蓝灰。 叫声:似大山雀。沙哑的颤鸣;尖叫声si-si-si;tee cher;tsee tsee-chi chi chi;咬舌音witch-a-witch-a-witch-a。鸣声为重复的清脆三音节主调chee-chee-piu。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东段至中国南方及印度支那。 分布状况:常见于中国西藏南部及云南极西部(spilinotus)和南方省份(rex)的开阔林,高可至海拔2400米。 习性:似大山雀。 注:郑作新(1987)把此种归为(黑准山雀)Black-lored Tit P. xanthogenys下的亚种。 |
鸟 种:台湾黄山雀 Yellow Tit | 鸟种描述:描述:体小(13厘米)的山雀。冠羽长,下体柠檬黄色。雄鸟:背及翼覆羽黑色,冠羽背面白色,两翼浅蓝,尾蓝而外缘白色,眼先斑黄色,臀斑黑色。雌鸟:色暗,背橄榄绿色,无臀斑。幼鸟色浅,下体偏白。 虹膜-深褐;嘴-黑色;脚-灰色。 叫声:重复欢快的chichishui-chichishui;zijide, zijide或jijiang, jijiang, jijiang声;示警时作似责骂的叫声。 分布范围:台湾特有种。 分布状况:罕见至地方性常见于台湾山主脉海拔1000~2300米低山的温带阔叶林及针叶林。 习性:结群栖于林冠层。 | 鸟 种:黄眉林雀 Yellow-browed Tit | 鸟种描述:描述:体小(10厘米)而异型的山雀。外形似柳莺或啄花鸟。体羽大致橄榄色,羽冠短,狭窄的黄色眼圈,浅黄色短眉纹有时被覆盖;腿甚显粗壮。与火冠雀的区别在具冠羽而腰部无浅色反差。 虹膜-深褐;嘴-角质色,基部偏灰;脚-蓝灰。 叫声:高调颤音si-si-si-si-si;圆润的哨音piu-piu-piu…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印度支那及中国南方。 分布状况:甚常见于西藏南部、云南西部、四川、贵州及东南部武夷山的针叶、常绿及落叶混交林。 习性:活跃,行动似山雀。示警时或兴奋时冠羽耸立、浅色眉纹显出。 | 鸟 种:沼泽山雀 Marsh Tit | 鸟种描述:描述:体小(11.5厘米)的山雀。头顶及颏黑色,上体偏褐色或橄榄色,下体近白,两胁皮黄,无翼斑或项纹。与褐头山雀易混淆但通常无浅色翼纹而具闪辉黑色顶冠。亚种hypermelaena的上体沾橄榄绿,有时显露蓬松的短冠羽;dejeani相似但顶冠少光泽;brevirostris的上体灰色较重而下体色浅,翼纹较淡;hellmeyeri的上体褐色较重。 虹膜-深褐;嘴-偏黑;脚-深灰。 叫声:爆破音的pitchou而有别于褐头山雀。重复的哨音chiu-chiu-chiu及山雀的典型叫声tseet。鸣声为重复的单音节或双音节调。 分布范围:断续分布于温带的欧洲及东亚。 分布状况:甚常见于中国东北部(brevirostris)、华东(hellmayri)、华中(hypermelaena)及西南(dejeani)。 习性:一般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加入混合群。喜栎树林及其他落叶林、密丛、树篱、河边林地及果园。 注:黑喉山雀(Black-bibbed Tit)P. p. hypermelaena(包括 dejeani)有时被作为一个独立物种(Harrap及Quinn, 1996),但肯定为超种palustris的一部分。 | 鸟 种:褐头山雀 Willow Tit | 鸟种描述: 描述:体小(11.5厘米)的山雀。头顶及颏褐黑,上体褐灰,下体近白,两胁皮黄,无翼斑或项纹。与沼泽山雀易混淆,但一般具浅色翼纹,黑色顶冠较大而少光泽,头显比例较大。诸亚种略具差别--songarus的背部赭褐,两胁黄褐;stoetzneri相似但顶冠褐色;affinis顶冠褐色,下体沾粉色;weigoldicus顶冠黑褐色,下体带粉色;baicalensis上体灰,两胁仅略沾皮黄。 虹膜-褐色;嘴-略黑;脚-深蓝灰。 叫声:鼻音的dzee及tchay声,前有尖细的si-si声,且常由响而尖的tzit或 tzit-tzit导出,与沼泽山雀的爆破音pitchou成对比。鸣声随分布区域而异,基本上为相同音调的长音似duu-duu-duu-duu及s'pee-s'pee-s'pee-s'pee。 分布范围:欧洲及亚洲北部至日本 分布状况:甚常见于中国东北部及西北阿尔泰山(baicalensis)、天山特克斯流域(songarus)、中北部(affinis)、中南及西南(weigoldicus)和北方(stoetzneri)的中等海拔针叶林。 习性:似沼泽山雀但喜湿润森林。 注:Songar Tit(桑加山雀)P. m. songarus(包括stoetzneri)有时被视为独立物种(Harrap及Quinn, 1996),但肯定为montanus超种的一部分。 | 鸟 种:黑眉[长尾]山雀 Black-browed Tit | 鸟种描述:描述:体型纤小(11厘米)的山雀。似黑头长尾山雀但色淡,额及胸兜边缘白色,下胸及腹部白色。亚种obscuratus似指名亚种但色暗而深且褐色较重。 虹膜-黄色;嘴-黑色;脚-褐色。 叫声:似银喉长尾山雀。 分布范围:青藏高原东南部、缅甸西部及北部、中国华中及西南。 分布状况:常见留鸟于西藏东南部、西南(bonvaloti)及四川中北部(obscuratus)。 习性:似黑头长尾山雀。 注:过去曾作为黑头长尾山雀的亚种(参见郑作新,1987),但据Wunderlich(1991) 及Inskipp et al.(1996)而分作独立一种。另:参见黑头[长尾]山雀各述中的注。--译者注 | 鸟 种:黑头[长尾]山雀 Black-browed Tit | 鸟种描述:描述:体型纤小(11厘米)的山雀。头侧黑色,顶纹、髭纹、耳羽及颈侧棕褐色,背、两翼及尾全灰色;下体黄棕色,胸兜银灰而略具黑色纵纹且具黑色倒\"V\"字形斑。幼鸟色浅且无具反差的的胸兜。 虹膜-黄色;嘴-黑色;脚-褐色。 叫声:似银喉长尾山雀。叫声包括重复的see-see-see-see及trrup声。示警时作尖声zeet, zeet或颤声trr-trr-trr。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及缅甸。 分布状况:指名亚种常见于西藏东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东部的山地阔叶林及针叶林,高可至海拔3600米。 习性:结群取食于小树和林下植被层。 注:本种的中文名黑头[长尾]山雀似有问题,且易与黑眉[长尾]山雀混淆而造成混乱和错识。郑作新先生在以往的著作中(1976, 1987, 1994),曾先后采用这两个中文名于同一物种,即Aegithalos iouschistos,而这两个中文名又分别源于其各自的英文名Black-headed和Black-browed。形态上,此两种均具宽阔的黑色眉纹,且以往被视为一种之下的不同亚种,于是无论\"黑头\"或\"黑眉\"均难以确切地反映出这两个种的差别。若依本种所给出之英文名Rufous-fronted Tit直译,当为棕额[长尾]山雀,沿用此名在鉴定(尤其是野外鉴别)上是否合适,尚有待时日的检验。另外,能否依形态特征而将此处的黑头[长尾]山雀改称为棕腹[长尾]山雀,以有别于下文中黑眉[长尾]山雀,亦未可知。--译者注 | 鸟 种:银脸[长尾]山雀 White-necklaced Tit | 鸟种描述:描述:体小(12厘米)的山雀。灰色的喉与白色上胸对比而成项纹;顶冠两侧及脸银灰,颈背皮黄褐色,头顶及上体褐色;尾褐色而侧缘白色,具灰褐色领环,两胁棕色;下体余部白色。幼鸟色浅,额及顶冠纹白色。 虹膜-黄色;嘴-黑色;脚-偏粉色至近黑。 叫声:本属的典型特征。尖细的sit声;银铃般高音si-si-si, si-si;啭音sirrrup及生硬的 chrrrr嘟叫声。 分布范围:中国中西部特有种。 分布状况:留鸟于湖北西南部(神农架)、陕西南部(秦岭)、甘肃南部(白水江)并南至四川岷山、雅砻江中游及马边(县)大风顶。海拔1000~2600米的罕见鸟。 习性:群栖于落叶阔叶林及多荆棘的栎树林。 | 鸟 种:杂色山雀 Varied Tit | 鸟种描述:描述:体小(12厘米)而具特色的山雀。额、眼先及颊斑浅皮黄至棕色;胸兜及头顶暗黑,头后具浅色的顶纹;颈圈棕,上体灰色;下体栗褐色,具皮黄色臀线。台湾亚种较小而色深,头无顶纹且无浅色臀纹。幼鸟色较黯淡。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灰色。 叫声:尖细的pit,高音spit-spit-see-see及责骂声ch-chi-chi。有多种变调的\"chick-a-dee\" 叫声。鸣声丰富多变,包括有特色的纯哨音peee。 分布范围:留鸟于中国东北、台湾、朝鲜、日本及Kuriles。 分布状况:亚种varius罕见于辽宁东部及吉林西南部。亚种castaneoventris局限于台湾山区中等海拔至山巅。在广东省八宝山有记录,但可能是出逃之笼鸟或为新亚种。 习性:隐蔽而惧生。成对活动,偶成小群。在林冠层取食且藏匿坚果。 | 鸟 种:白眉山雀 White-browed Tit | 鸟种描述:描述:体小(13厘米)的山雀。白色眉纹显著,头顶及胸兜黑色;前额的白色后延而成白色的长眉纹;头侧、两胁及腹部黄褐;臀皮黄色;上体深灰沾橄榄色。与红腹山雀的区别在无白色脸颊且栖于少林木的生境。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略黑。 叫声:喧闹的清脆铃声般哨音,似昆虫的嘟声及颤音。鸣声复杂而多变。 分布范围:中国中西部的特有种。 分布状况:于南山及青海东部至甘肃南部及四川北部松潘地区及西藏的昌都地区不罕见。在西藏南部拉萨地区也有记录。 习性:结小群,有时与雀莺混群于高山矮小桧树及杜鹃灌丛中取食。 | 鸟 种:灰蓝山雀 Azure Tit | 鸟种描述:描述:体小(13厘米)而嘴短的毛茸茸偏白色山雀。尾略长,身体图纹似青山雀,且能与之混交,但头和下体白色,体纹灰色与紫蓝色。翼斑、次级飞羽的宽阔羽端以及尾缘白色。幼鸟下体可沾浅黄。与相似的黄胸山雀的区别在缺少胸部对比的黄色。 虹膜-深褐;嘴-深蓝灰;脚-深灰。 叫声:联络叫声为含糊的tsirrup声,鼻音tsee-tsee-dze-dze,告警叫声似责骂声 chr-r-r-r-rit。鸣声多变,包括颤音及\"tea-cher\"短句。 分布范围:东欧、俄罗斯、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北部、蒙古及中国北方。 分布状况:亚种tianschanicus地区性常见于黑龙江、内蒙古东部、新疆北部及西部包括阿尔泰山及天山等地的林区。 习性:性活泼吵嚷,结群藏匿于柳树丛、矮小植被及果园的矮树和低丛。 | 鸟 种:黄腹山雀 Yellow-bellied Tit | 鸟种描述:描述:体小(10厘米)而尾短的山雀。下体黄色,翼上具两排白色点斑,嘴甚短。雄鸟头及胸兜黑色,颊斑及颈后点斑白色,上体蓝灰,腰银白。雌鸟头部灰色较重,喉白,与颊斑之间有灰色的下颊纹,眉略具浅色点。幼鸟似雌鸟但色暗,上体多橄榄色。体型较小且无大山雀及绿背山雀胸腹部的黑色纵纹。 虹膜-褐色;嘴-近黑;脚-蓝灰。 叫声:高调的鼻音si-si-si-si。鸣声为重复的单音或双音似煤山雀,但较有力。 分布范围:中国东南部的特有种。 分布状况:地区性常见于华南、东南、华中及华东部的落叶混交林,北可至北京;夏季高可至海拔3000米,冬季较低。 习性:结群栖于林区。有间发性的急剧繁殖。 | 鸟 种:西域山雀 Turkestan Tit | 鸟种描述:描述:体大(15厘米)的灰色山雀。似大山雀的灰色亚种而不易辨别,但尾较长而略楔形,上体为较单纯灰色。然此种在中国仅与腹部黄色的大山雀亚种(kapustini)在分布上有重叠,因此不易混淆。 虹膜-深褐;嘴-黑色;脚-青石灰色。 叫声:似大山雀,但较尖细而哀婉。鸣声主调似tea-cher接pid-du, pid-du, pid-du。 分布范围:中亚至中国西北及蒙古西南部。 分布状况:不常见或地区性常见于中国西北部准噶尔盆地周围及玛纳斯河上至阿尔泰山及天山山麓高至海拔2000米以上,栖于柳树丛、果园及树林。 习性:似大山雀。 | 鸟 种:红头[长尾]山雀 Black-throated Tit | 鸟种描述:描述:体小(10厘米)的活泼优雅山雀。各亚种有别。头顶及颈背棕色,过眼纹宽而黑,颏及喉白且具黑色圆形胸兜,下体白而具不同程度的栗色。亚种talifuensis及concinnus的下胸及腹部白色,胸带及两胁浓栗色;前者略显深。亚种iredalei 下体多皮黄色,胸及两胁沾黄褐,上背及两翼灰色,尾近黑而缘白。幼鸟头顶色浅,喉白,具狭窄的黑色项纹。 虹膜-黄色;嘴-黑色;脚-橘黄。 叫声:似银喉长尾山雀。尖细的联络声psip, psip;低颤鸣声chrr, trrt, trrt;嘶嘶声si-si-si-si-li-u及高音啭鸣。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缅甸、印度支那、中国华南及华中。 分布状况:常见于海拔1400~3200米的开阔林、松林及阔叶林。亚种iredalei于西藏南部,talifuensis于西南,concinnus于华中、华南、东南及台湾。头顶灰色的亚种pulchellus可能出现在云南西南部西双版纳澜沧江以西。 习性:性活泼,结大群,常与其他种类混群。 | 鸟 种:黑冠山雀 Rufous-vented Tit | 鸟种描述:描述:体小(12厘米)而具羽冠的山雀。特征为冠羽及胸兜黑色,脸颊白,上体灰色,无翼斑,下体灰,臀棕色。与棕枕山雀的区别在黑色的胸兜较小,飞羽灰色。幼鸟色暗而羽冠较短。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蓝灰。 叫声:细而高的seet声,尖chit声,似抱怨的责骂声chit'it'it'it及较复杂的短句声。磬音嘟声chip, chip, chip, chip…及含糊的哨音及颤音。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及中国中西部。 分布状况:亚种beavani罕见于海拔2500米至针叶林上线,于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及青藏高原东部相接的西藏南部、云南西北部、四川西部及北部、甘肃南部、陕西南部(秦岭)、青海。 习性:成对或结小群,常加入混合鸟群。 | 鸟 种:褐冠山雀 Grey-crested Tit | 鸟种描述:描述:体小(12厘米)而色淡的山雀。冠羽显著,体羽无黑色或黄色但具皮黄色与白色的半颈环。上体暗灰;下体随亚种不同从皮黄色至黄褐色有变化。亚种dichrous 具偏白的下髭纹,灰褐色的喉与黄褐色胸及深灰色上体成对比;wellsi的下体皮黄色较浅,喉及胸不成对比;dichroides似wellsi,头顶及冠羽灰色比上体其余部位浅。 虹膜-红褐;嘴-近黑;脚-蓝灰。 叫声:多种叫声包括快速的ti-ti-ti-ti;尖细的sip-pi-pi,哀怨的pee-di及告警叫声cheea, cheea。鸣声包括颤音及其他叫声的音符。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及中国中西部。 分布状况:地方性常见于海拔2480~4000米的针叶林,于西藏东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东段(dichrous),四川北部及西部和云南北部及西部(wellsi),并陕西南部的秦岭、甘肃南部、青海南部及东部和四川极北部(dichroides)。 习性:惧生而安静,成对或成小群活动。 | 鸟 种:冕雀 Sultan Tit | 鸟种描述:描述:不会被误认的体大(20厘米)的黄色及黑色山雀。具蓬松的黄色长型冠羽。雌鸟似雄鸟,但喉及胸深橄榄黄色,上体沾橄榄色。亚种flavocristata的冠羽较指名亚种短,尾端鲜有白色。亚种serosa的冠羽黄色不够鲜亮。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灰色。 叫声:重复响而尖的哨音tcheery-tcheery-tcheery,告警时发出吱吱尖叫。鸣声为一连串约五个清晰的哨音chiu,间隔重复。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中国南方、东南亚及马来半岛。 分布状况:一般不常见于低地的常绿林。亚种sultanea于云南西南部西双版纳;flavocristata于海南岛;seorsa于华南及东南地区。 习性:混群栖于原始林及次生林的林冠层,积极追捕大型昆虫。 | 鸟 种:红腹山雀 Rusty-breasted Tit | 鸟种描述:描述:体小(13厘米)而有特色的山雀。头及胸兜暗黑,松软白色颊斑,颈圈棕色,下体栗黄色,背、两翼及尾橄榄灰色,飞羽具浅色边缘。 虹膜-深褐;嘴-黑色;脚-深灰。 叫声:嘶嘶声psit;吱吱声chit'it'it及简单的\"chick-a-dee\"及t'sip't-zee叫声。 分布范围:中国中部的特有种。 分布状况:偶见于陕西南部、甘肃南部、四川北部及西部海拔2400~3400米。可能也见于湖北西部。 习性:结小群轻盈活泼地活动于阔叶林、桦树林、混合林及针叶林的树冠层。 | 鸟 种:大山雀 Great Tit | 鸟种描述:描述:体大(14厘米)而结实的黑、灰及白色山雀。头及喉辉黑,与脸侧白斑及颈背块斑成强对比;翼上具一道醒目的白色条纹,一道黑色带沿胸中央而下。雄鸟胸带较宽,幼鸟胸带减为胸兜。6个亚种略有差别,见于中国极北地区的亚种 kapustini下体偏黄而背偏绿。此亚种易与绿背山雀混淆,但分布上无重叠且绿背山雀具两道白色翼纹。 叫声:极喜鸣叫。联络叫声为欢快的pink tche-che-che变奏。鸣声为吵嚷的哨音chee-weet或chee-chee-choo。 分布范围:古北界、印度、中国、日本、东南亚至大巽他群岛。 分布状况:6亚种分为3组,常见于开阔林地及林园:major组--kapustini于中国极东北及西北;minor组--minor于华中、华东、华北及东北,tibetanus于青藏高原,subtibetanus 于西南及西藏东南部,comixtus于华南、东南及台湾;cinereus组--hainanus于海南岛。习性:常光顾红树林、林园及开阔林。性活跃,多技能,时在树顶时在地面。成对或成小群。 | 鸟 种:银喉[长尾]山雀 Long-tailed Tit | 鸟种描述:描述:美丽而小巧蓬松的山雀(16厘米)。细小的嘴黑色,尾甚长,黑色而带白边。各亚种图纹色彩有别。中国东北的(指名)亚种身体几乎全白,但幼鸟头侧黑色。长江流域的亚种(glaucogularis)具宽的黑眉纹,翼上图纹褐色及黑色,下体沾粉色。幼鸟下体色浅,胸棕色。中国东部的亚种(vinaceus)似glaucogularis 但色淡。 虹膜-深褐;嘴-黑色;脚-深褐。 叫声:为短促的单音ssrit,示警时发出金属般尖细颤音seehwiwiwiwi。也作干涩的颤鸣声及高音seeh-seeh-seeh,尤其在飞行联络时。 分布范围:诸多亚种见于整个欧洲及温带亚洲。 分布状况:常见于中国东北(指名)、西南至华中及华北(vinaceus)和华中至华东(glaucogularis)的开阔林及林缘地带。 习性:性活泼,结小群在树冠层及低矮树丛中找食昆虫及种子。夜宿时挤成一排。 | 鸟 种:煤山雀 Coal Tit | 鸟种描述:描述:体小(11厘米)的山雀。头顶、颈侧、喉及上胸黑色。翼上具两道白色翼斑以及颈背部的大块白斑使之有别于褐头山雀及沼泽山雀。背灰色或橄榄灰色,白色的腹部或有或无皮黄色。多数亚种具尖状的黑色冠羽。与大山雀及绿背山雀的区别在胸中部无黑色纵纹。亚种ater及insularis冠羽甚小,rufipectus的冠羽短,pekinensis冠羽适中,aemodius及kuatunensis冠羽长,ptilosus的冠羽甚长。ater及ptilosus的下体偏白,而pekinensis,insularis及kuatunensis为黄褐色,aemodius及 rufipectus则为粉皮黄色。rufipectus的尾下覆羽黄褐。 虹膜-褐色;嘴-黑色,边缘灰色;脚-青灰。 叫声:进食时发出pseet叫声;告警为tsee see see see see声;鸣声似微弱的大山雀。 分布范围:欧洲、北非及地中海国家,东至中国、西伯利亚及日本。 分布状况:常见于针叶林,于中国东北(rufipectus)、中部及西藏南部(aemodius)、东北(ater)、北方的东部(pekinensis)、武夷山和东南其他山区(kuatunensis)及台湾(ptilosus)。日本亚种insularis有时在中国东北部沿海越冬。 习性:针叶林中的耐寒山雀。储藏食物以备冬季之需。于冰雪覆盖的树枝下取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