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1-3-24 07:55:1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引用一段回楼主及网友
在中国人工孵化鸣虫最早可以追述到明朝,明刘侗的<<促织志>>中记载:"促织感秋而生,其音商,其性胜.秋尽则尽.今都人多种之,留其鸣深冬.其法:土于盆养之,虫生子土中.入冬,以其土置暖炕,日水洒,绵覆之.伏五六日,土蠕动;又伏七八日,子出.白如蛆状.置子蔬菜叶,仍洒覆之,足翅成,渐以黑,匝月则鸣,鸣细于秋,入春反僵也."这说明在明朝已有用温室暖炕人工孵化鸣虫的事情了.明末清初人工孵化鸣虫又发展了,至清朝达到了一个高潮期,清宫里有专人负责人工孵化鸣虫,他们被称为:把式.专门人工孵化三大鸣虫:蝈蝈,油葫芦,蛐蛐,供宫廷皇室赏玩.到了清末民初时,人工孵化鸣虫已经有了广泛的民间市场,在京津地区有了许多人工孵化鸣虫的世家,专以出卖人工孵化的鸣虫来养家糊口维持生计,他们被称为:罐家.他们各自都有着密不外传的人工孵虫的看家本领.从清末到本世纪90年代,京津地区育虫的罐家更是层出不穷,据首都鸣虫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赵伯光在2007年8月4日的交流会说:仅天津的鸣虫份房,就有二千多个,中国的鸣虫市场鸣虫的来源主要是天津,每一个份房至少也要出几千条虫,那么每年在全国花鸟市场销售的鸣虫就是几千万条!正是由于有这样多的孵虫罐家和广泛的民间市场,促进了人工孵化鸣虫的技术不断发展并一直延续到今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