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玩蛐蛐从明宣德年间盛行开始至今,出现了一大批制罐名家。明朝末年北方出现了一位制罐名家叫万里张,也有称万礼张的,万里张所制蛐蛐罐的特点是:质朴、粗放、潇洒、大方,泥质略粗且稍糠,轮廓柔和。底为平足(无底款),似一刀随手削成,不做修补。俗称 “ 糠胎大瓮刀削底 ” 。盖罐之间有骑缝章。似 “ 对同 ” 或“ 菊 ” 字。有包浆。手头较轻。戳款似盖得较为随意,深浅不一,故有的款需仔细辨认。还有一点很重要:罐底部、内外壁及盖能看出有旋转痕底部有刀削痕。他所制蛐蛐罐传世的真品现在市面上很难见到了!
到了清康熙年间北方又出现一位制罐大家就是赵子玉,至今其影响力还是很大的!其特点是:泥质细且润,抚之如玉,不应有丝毫金属光泽。包浆恰似从澄泥内部渗透并映射出来自然形成,同罐的结合浑成一体。棱角挺拔且分明, 圆是圆,面是面,做工极细,中规中矩,一丝不苟。似官窑之物。其风化痕、磕碰痕都有别于仿品。有宁折不弯的感觉。 因密度的原因,多数子玉的手头都较重。俗称 “ 瓷性大 ” 。 一般子玉罐的大小都界乎于现在的二号至三号罐之间。少量也有五号小提罐。在清末时期还出现了几个仿赵子玉的高手,如:连辅鸣仿制的子玉系列的罐子,就是后来行家称之为“连”字罐。民国时期也有一些精品的罐子(款识)如:含芳园制(道光壬寅年)、(道光葵卯年)、(道光甲辰年)!瓦中玉土净盆!竹庐居士朱万甫制!卷石山房!等都是北罐中的珍品,现在传世的也稀少了!蛐蛐罐子二十四只为一桌,十二只为半桌,六只为一角!说完了蛐蛐罐子再说说过笼,也称作蛉房,过笼形如扇面,两端相通,上有笼盖,盖顶有抠手。过笼行家称之为“串”。过笼的用处,一则为适合蟋蟀避明就暗的习性,二则为蟋蟀交配过蛉时的“洞房”。老罐子也要配上老串才行!老串中以赵子玉所做的代表,但是精品老串留世的更是少之又少!食槽水槽多为瓷制,也有玉制的!瓷制上面绘清花图案,题材多为水中之物,鱼虾之类。小巧精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