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对工艺品制作非常重视,内务府专门有一个造办处负责各类活计的承做,
其中就有制作玻璃器的作坊,叫玻璃厂,全称为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玻璃厂。玻璃厂成立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在玄烨、胤禛、弘历三代皇帝的提倡和扶持下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嘉庆之后仍然持续生产,几乎每年都为皇家烧造大量的年节进贡的玻璃器,尤其是康、雍、乾三代更是它的极盛期(雍正时该玻璃厂曾迁至圆明园六所),直至宣统三年(1911年)方告结束。
在这二百多年中,集中了一批全国最优秀的玻璃工匠在养心殿造办处服役。一批掌握烧造玻璃技术的西方传教士也远渡重洋,经广东海关、督抚的推荐,获皇帝恩准后进入养心殿造办处玻璃厂行走,这就给玻璃厂的规模、设备、配方,以及工艺带来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例如,在《清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承做活计清档》中记载,康熙年间玻璃厂工匠程向贵烧造的雨过天晴刻花套杯,其装饰手法为受西方金刚钻刻花玻璃影响的阴刻花纹,因此可以肯定康熙时玻璃厂
已经有西方传教士在行走。
玻璃厂最为辉煌的时期在乾隆中期,在西方传教士的帮助下,
创造性地烧造成功了金星玻璃、搅胎玻璃等等杰出的艺术品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