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把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峰巅。我们在享受着经济带来的丰厚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被进步的社会推上了精神欢愉的大舞台。作为精神愉悦中最具刺激性的活动——钓鱼,已成为亿万国人所追求和向往的乐园!
钓鱼人在满足或基本满足了生存条件以后,把许多业余时光消磨到山水之间,这仅是作为个人喜好的行为的具体表现而已,因为由于人们对待生活的不同看法,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兴趣和爱好,钓鱼活动只是诸多实现愉悦心情形态的一种类型。它们的共同点都在于,通过参与某一活动的全部过程或者部分环节,以达到满足心理欲望的目的。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精神文明,是对每个人精神活动表现最高形态的全部概括。这样我们以愉悦心境为目的的垂钓活动也就离不开“文明”这一个词的限制。君不见,我们的许多钓鱼媒体,常把提高和崇尚好的“钓风、钓德”作为衡量钓鱼人的标尺,向读者钓友大力推崇。我们许多的钓鱼比赛活动,都专设置了精神文明奖、环保奖等鼓励文明钓鱼的奖项……钓鱼与文明联袂,正是体现了现代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以及追求更高质量,更高要求这一时代潮流!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来看待文明与垂钓的结合呢?
一、国情
国情决定精神文明的程度。我们的国家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除去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已步入现代生活时代,人们生活水平和精神追求已达到较高标准这一现实,我们所面对的仍是广大农村为温饱而劳作奔忙的人群。党和政府看到了这一严峻的现实,加大了对贫困的扶持,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扶贫已成为国家一项国策。基于这个现实,我们必须加深对:物质是一切活动的基础的认识。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偏离国情,片面而主观地奢谈“文明垂钓”这一话题。
二、地域
垂钓活动不仅作为一种娱乐而被人们所接受,而且它有更悠远的文化历史背景。传统意义上的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中原以及唐宋以来繁荣的江浙和两广乃至广辽的东北地区,都对中国鱼文化产生过或正在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历史的积淀是一种宝贵的财富,从现在的垂钓活动趋势看,上述地区仍是“中流砥柱”。不言不谕,置身于这种浓郁鱼文化氛围中的钓鱼人,其对钓鱼中表现的精神境界肯定要比其它地区的钓鱼人高得多(个人观点),在野钓中自觉地钓大放小,钓到珍稀鱼种给予放生等等,我多年来就从钓鱼报刊杂志中读到过这样的事迹。与之相反的是,处于欠发达地区的钓鱼人,多由于缺乏悠久鱼文化的熏陶,见世面少,更因为长期经济文化的落后,养成了较深的趋利思想,在钓鱼上也不例外。这样“大小兼收,是鱼就不放过”似乎已成了很自然的习惯,谁也不会为钓走一个产籽鱼而痛惜,或许对某人出于慈悲放生的行为不以为然,甚至倒“滋之以鼻”。作为一种特定环境中的现象,我们无须回避和掩饰。从人性的原始本能看,趋利避害是一种生存的需要,只是因后天的环境的优劣,和人文思想的影响,才出现事物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三、经济
物质基础对钓鱼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讲垂钓文明,更多的是透射出,钓鱼人在水边的风度和雅气,而这些气质主要来自于钓具的配置,装束的典范,人一旦进入这样的境界,会自觉地把往昔一些低级的思想和行为排斥在钓鱼之外,往往会把一些轻微的名利所抛弃(如小鱼、籽鱼放掉,不与人争抢钓点,赠送水边钓鱼人饵料或小配件等等),以至处处体现出与“钓友亲善”,与“鱼和谐相处”,与“山水亲近”的文明风范。但是这一切都源于手中是否有钱(我的这一观点是相对而言的)。我们先不说久盛不衰的竞技钓,为我们钓鱼人展示的千元万元的顶级装备,因为那毕竟是极少数追逐名利而漁的人,为了获得竞赛中的更大红利而投入的前期成本(相信绝大多数钓鱼爱好者是无力投入这样的资金,因而这类竞赛也就成了少数玩家的把戏)。仅从我们广大的休闲垂钓爱好者所要具备的钓具而言,也明显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1、 城里工薪族中吃财政饭的、企业效益好的、当小老板的、办公司的……等等,只要处于这样的条件下,似乎没有地区差异,都有条件购置时尚的碳素竿、高档漁线轮、百元进口线乃至数百元一支的漂儿。如今都兴用行头摆身份,首先在饲养塘中有偿垂钓者必是这批人,而把有偿钓鱼看作是文明垂钓的一道风景线,是大家所认同的。再从吃鱼的角度看,在野钓中,这类钓鱼人由于经济的丰厚,已消除了“钓几条鱼来改善生活”的思想,或许当暮色中收竿时,会慷慨把鱼获放归水中,充分展现出现代钓鱼人的精神风貌,无形中实现了钓鱼与环保的有机结合。
2、 农村钓鱼人:这是钓鱼人群中的一部分。他们普遍存在着“囊中羞涩”,从他们使用的钓具上我们可以看出来,仍然大部分沿袭传统的竹竿,漂子则多用一元钱左右一根的塑料漂。而靠近县城的一些农民钓友,也有使用上二三十元一支的笨重玻璃钢竿,这种竿在城里已被淘汰。经济决定着钓鱼人的物质档次,也极大地限制了思想和精神的升华。在追求温饱的线上,很难想象叫他们去把费了很大劲钓上来的或大或小的鱼获放回水中,他们的出钓,有绝大部分人是为了增加一点经济收入才加入到钓鱼队伍中来的,他们不仅专门找着春天鲫鱼产卵的机会,撒下米糠诱钓产籽鱼,而且还要利用鱼黑夜里和拂晓前到浅水产卵时,用鱼罩用小网去偷着捕捉它们,因为这是他们获取一笔收入的绝好时机。我与一些农民钓友在一块有过很多年的垂钓交流,从未听他们说钓到了鱼该放回去,而且当你把一些小的鱼儿放生时,他们流露出的是一种可惜,甚至想开口说把鱼给他算了。如果我们硬要把他们的行为举止看成是缺乏文明垂钓的不良现象,那像我们这样钱夾子有几张抄票的城里人,就成了“坐着说话不腰痛”的伪君子了。
我们在推行文明垂钓的过程中,不能说放生就是文明,不放生就是野蛮……,从传统的垂钓意义上讲,只要我们广大的钓鱼人,坚守着以钓为本的思想,不滥施非常手段,不用电、毒、炸等违法行为,应该属于本份的钓鱼人范畴,而这类人群正是构成中国钓鱼人的主体,难道我们能抛弃主流而甘做抱守所谓的文明钓鱼的“孤家寡人”吗?以平静的心态,客观地认识我们的现状,这样才能分清什么是文明钓鱼的实质。文明钓鱼离我们有多远?我们无须去深究这样涵盖面太广的话题,其实在我们的每一次垂钓过程中,只要我们有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心态,举目投足都以亲和的行止对待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乃至给予我们愉悦的鱼儿,那我们就在不知不觉中践行着文明垂钓的诺言,我们的文明钓鱼也就实现了人性化。关爱生命,关爱自然,新世纪环保的目标便在一点一滴中衍化成时代的潮流,与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