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家乡在韶关农村,我的母亲是近七十岁的老人,人老了就像奔波了几十年的破车,不是这里“叮铃”就是那里“哐铛”——什么高血压、脑血管病等让人穷于应付。
记得是在两年前的一个深冬,正在外面工作的我突然接到母亲患病的消息,来不及多想,急匆匆赶回家的我与同事把母亲抬到了医院。检查后,医生要家属把病人抬到楼上病房。刚送走同事的我只好到处打电话请救兵,无奈不是联系不上就是远水救不了近火。望着病痛的母亲我急得站在那里直搓手。
这时,医生安排完医嘱走过来,见我们仍无动静,焦急地说:“这么冷地天,怎么还不把病人抬到楼上去?”听说我联系不到人后,他颇有责怪地埋怨道:“这么小的事,怎么不早说?!”说着,他把身上穿的棉衣脱下盖在母亲身上,亲自抬起担架并指挥我上楼、拐弯。虽然只是上二楼,但我们两人抬着宽大的担架加上小心翼翼地避让,竟然足足走了好一会儿。
终于把母亲抬到病房放在床上了,只见医生地额头、鼻子上已淌下了大颗汗珠,我还未来得及问清姓名道谢,他又进到另一个病室查房去了。
母亲是个性急的人,对疼痛相当敏感,也许是天冷,也许是病痛,从路上到医院就未安静过。在医院里,母亲一趟在护士长事先用热水袋捂热的被窝后就平静了下来,一直紧皱的眉头也舒展开了。善解人意的护士长帮母亲掖好被子,一边用手轻轻抚摸母亲冰冷的脚背,一边用温婉的语气亲切耐心地安慰母亲不要着急。母亲象迷途之舟找到了航标般渐渐收敛了狂躁,冻红的鼻子也慢慢恢复常态,望着护士长露出了浓浓的笑意。
此后的每一天,在暖意融融的病房中,一张梨窝浅笑的青春面颊映着一个沟壑纵横的苍老而又欣慰的笑厣,这让我相信:爱心流露从来都不需要矫情的模仿,真诚的微笑会让漂亮写在脸上、爱心藏在心底……
我们家在农村,离医院较远,回去一趟不容易。母亲有时嘴馋,想吃这想吃那的,有时我们手里的钱不够,医生、护士得知后,就悄悄将自己掏钱买来的东西放在母亲的床头,这让我们感动不已……
细细想来,一个医院要留下好的口碑,并非要做很多浓墨重彩的大事。在我看来,医院能为病人把每一件看似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就是对患者的高度负责。
每一次,我去探望母亲,医院里林立的锦旗中有一幅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上面写着:“爱心无限,康复有方。”——它真诚地表达了病友对医护人员发自内心地感激,更道出了人们对这所医院“大医精诚”目标地殷切期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