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朋友都可能在饲养孔雀鱼,黑玛利鱼,月光鱼等花鳉科下一代会出现针尾。接着有的小鱼尾巴基部或腰部发生溃烂,开始死亡的问题吧。
在盲目使用多种治疗方法如:加盐、换水、加呋喃西林、加孔雀石绿、加甲基蓝、青霉素、庆大霉素。一般效果不明显反而由于病急乱投医造成大面积的传染死亡。
现在介绍一种我比较认为可行的治疗方法:土霉素+呋喃唑酮治疗方法
具体方法如下:土霉素+呋喃唑酮药药浴。连续浸泡6-7天,基本是直到痊愈为止。以土霉素为主药,呋喃唑酮——增强土霉素的效力。医药用的土霉素片浸泡液(就是土霉素片加凉开水浸泡),20*15*15的缸,用药量50万单位(两片)呋喃唑酮适量。
浸泡期间每天吸出粪便和少量底水(不超过总水量的1/3),半片土霉素,连泡3天。第4天再一次换水4/5。视情况再决定是否继续浸泡。直到发现小鱼不再“针尾”为止,再将药物减半继续浸泡两天,以巩固疗效。
药物浸泡期间必须保证缸内氧气大量供给,喂高质量的食物如:丰年虾等。鱼缸水温控制在25℃。
~~~~~~~~~~~~~~~~~~~~~~~~~~~~~~~~~~~~~~~~~~~~~~~~~~~~~~~
另附网络上一段关于针尾的与治疗介绍:
扫把式烂尾:大多从尾巴梢的中部开始溃烂,迅速蔓延至尾基部,膜质完全烂掉,只剩尾骨,看起来似扫把状,尾鳍两侧发病晚于中部,有时背鳍也会发病,晚期可从尾鳍蔓延至尾柄。
此病发展极为迅速,如治疗稍晚即会死亡。治疗用海宝牌“鱼勇”,按照说明下药,严禁过量,早期病症治愈率很高,晚期则基本无效。
~~~~~~~~~~~~~~~~~~~~~~~~~~~~~~~~~~~~~~~~~~~~~~~~~~~~~~
总结以上两点,说说我个人的观点:
大家应该小时候热带鱼入门都是从孔雀鱼开始的吧。而且大多数朋友在70末-80年代早期开始饲养热带鱼。当时由于条件限制等,而且也没有现在网络时代的来临来了那么方便,有什么病也无法防治。常常在很狭小的空间里饲养孔雀鱼,更别说下一代了,我自己记得当初是看长辈让母鱼在大碗里养小鱼,小鱼也就是在小碗里饲养长大。
由于以上条件等限制,我现在想来当时的小鱼基本上都是针尾的。而当我在90年代开始饲养孔雀鱼开始,以上病灶基本上已经不常见了。
其实只要保持水质的干净,足够的氧气与饲养幼鱼鱼缸足够大,一般60×30×30的鱼缸,饲养方法和大鱼一样,基本上就不会出现以上症状了。
如再出现以上症状就请参照以上2点治疗方法吧。
PS:一般成鱼出现针尾病的几率很小,所以我们防治‘针尾病’要从小抓起哦!
********************************************************************
其他小道消息: 本人明天可能就要搬家了,期待3个月后再和各位鱼友探讨养鱼经验 [s: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