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6-7-10 15:32:32
|
显示全部楼层
俺是新手,只繁殖过4窝虎皮。虽然品种有差异,但是我想繁殖的经验还是可以部分借鉴的,谈谈我对楼主提到的问题的看法。我是始终将鸟养在室内的。
1 死鸟问题。四窝鸟分别出自两对种鸟,产蛋数/出壳数/成活数分别为5/3/2、4/3/1、6/6/6、6/6/6。其中一对种鸟的产鸟质量很不理想,出壳率和成活率比较低,可能是体质和母性原因;另外一对每次都有6个蛋,最终都能成活。死的3只鸟中,一只是因为孵出太晚,挣不到食而饿死,另外两只是因为亲鸟拒绝喂食而死(我也搞不清为什么)。
2 人工喂养问题。由于也是上班族,所以没有尝试过手养。但有一只成活下的鸟是在发现亲鸟对其有啄赶现象后拿出到一个备用的窝中,那时它已经基本会自己吃食,故而生存下来了。
3 出壳时间晚导致争食困难的问题。听说有的繁殖者是采用以假蛋替换出真蛋,待蛋差不多下完时再统一换回去以同时开始孵化,以这种办法保证出壳时间相对一致,我没有试过,但是可以想见应该是比较完美的方案。
4 亲鸟啄小鸟问题。我那只体质和母性都不太好的母鸟此问题比较严重,但我怀疑也可能和饲养环境有关。我原先是将两个60cm规格的笼子口对口拼成大笼子,里面既有一对种鸟,也有几只亚成鸟。据我观察,到哺育后期,由于小鸟叫声越来越大,并常常将头探出窝张望,招引亚成鸟经常好奇地到窝口探头探脑,有时候甚至趁鸟父母不注意而偷进去“探望”小鸟,此因素可能诱使母鸟紧张,产生啄小鸟的情况。而另外一对鸟住单间,故而没有发现啄鸟现象,小鸟们均是自己主动出窝模仿父母到食盒吃食。现在已经让种鸟住单间了,等下一窝就可以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了。
5 出窝的过渡问题。我的方式与楼主相同,在较低位置将食水放在一起,但是没有特地泡软食物。初时将小鸟放到食盒里面,有时候将它们的嘴巴向饮水器里面按几下,让他们有个印象,以免找不到饮水位置。
6 母性问题。我和楼主看法差不多。繁殖期各个鸟的反应不尽相同,平时和人感情好的,你探视的话一般影响不大;关于探视时机,一定要保证:当亲鸟在窝中时,不要探视!!!关于探望的方式,有两种,一种就是电筒照照,开观察板看看;一种就是伸手入笼入窝,摸小鸟拿出小鸟;这两种方式对亲鸟来说是两个不同性质的刺激,一个比较轻,一个很严重,就是说,要尽量采用前面一种轻微刺激的方式。我强烈怀疑楼主的牡丹和楼主感情很好,因此探视没有影响到孵化哺育,而根据以往大家发帖来看,牡丹还是比较敏感的,孵化哺育期尤其如此;所以最好还是少打搅得好。
7 孵化箱清理问题。使用左右室的巢箱问题不大,就是常有木屑被鸟父母淌出,有时候需要补木屑;此外偶尔会出现小鸟爬到外室甚至掉出的现象,但是一般可以及时发现因此并无大碍。对于上下室的巢箱,一个现象就是哺育过程中由于窝内湿热,导致粪便不干,粘在小鸟的爪子上成一个圆球状,小鸟自己又不会清理,久而久之,导致小鸟走路困难,像穿了大鞋一样,导致小鸟爪子不同程度外趴(当然小鸟初学走路,力量不足也会外趴,不可混为一谈),如果不及时抠掉,有时候会严重影响小鸟走路抓杠的能力。此外,到哺育后期,我会将探视的板掀开一个缝,便于空气流通,这时候那层粪便会干燥成一块板,需要将它掰碎取出,视情况补填木屑。
8 孵化箱选择问题。从我的情况看,更倾向于用上下室的巢。上下室的鸟巢私密性更好,只要下室的木屑厚度足够,小鸟到一定阶段就有能力自行爬到上室进而出巢;另外,上下室的鸟巢空间相对更大,更有利于多只小鸟生活,避免过分踩踏争食;如果注意将观察板上抽部分以便于透气拍潮,并用带孔纸版挡住以避免木屑漏出,就更好了。当然,碰上啄鸟的亲鸟,就比较麻烦,但是就目前我的经验,亲鸟一般不采用啄咬小鸟的方式驱赶其出巢,而是通过减少喂食次数的方式诱使小鸟出巢。
9 孵化材料选用的问题。我只使用过亚麻和木屑两种材料,觉得还是木屑好。我用的木屑就是仓鼠用的那种,因为使用了上下室的鸟巢,因此可以放比较厚的木屑(牡丹鹦鹉可以在下室探头伸出隔断孔),更不怕被亲鸟叼出搞散。楼主说的草类应该也是不错的选择,更符合自然条件,只是我嫌麻烦,故未采用。
10 其他问题。同一窝的鸟个体差异有时候会比较大,我觉得就是关键的哺育期没有吃饱造成的;一般自行吃食后几个月差异就不明显了。所以人们总是喜欢选同一窝里面个大的,就是基础打得好,体质也就好,而这可不是后期能完全补上的。楼主不必担心,慢慢养吧,你那只体质可能稍差些,只要注意它的食住条件,估计慢慢会好的。
呵呵,经验尚浅,也是配合楼主抛砖引玉,希望能看到更多大家繁殖的心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