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玩鸣虫的设备和用具
养玩鸣虫的设备和用具
盆罐
以泥土和陶土烧制而成,是传统的鸣虫器具。盆罐有南北之分,南方产的盆壁薄,北方产的盆壁厚,这是为了适应南暖北寒的气候之故。形状可分为:直桶形和花鼓形两类。花鼓盆造型美观,价格一般比较昂贵。盆罐养虫以陈旧的为佳,新出窑的盆罐干燥,且有火浇味,不宜直接用来养虫。需用河水、井水或沉淀过的干净雨水浸泡。
搪底
用于喂养斗蟋的盆,还往往在盆底涂上一层以黄泥、细沙和陈年石灰配制的“三合泥”,称为“搪底”或“砸泥底”。其作用是为蟋蟀营一个尽可能自然的环境,让其接触到“地气”,以保证良好生长。
木盒
高档的虫盒为木盒,它们由各种优质硬木,如红木、乌木、紫檀、花梨等精制而成。矩形木盒四个边都是由木工传统工艺的“榫头”来楔合,一侧的通气孔常用精雕细镂的象牙或骨片;盒面和周身也常镶以黄杨木、象牙、贝壳之类的嵌线、图案,或饰之象牙或骨质浮雕。这类木质虫盒的做工之考究、镶嵌之精美令人叹为观止矣。价格都十分昂贵。但笔者认为,如对鸣虫有特殊的爱好,很值得收藏一个别致的虫盒,毕竟它是鸣虫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竹盒
竹制虫盒的做工虽不如象芽、红木那样考究,但也很有特色。竹子天然的纹理及柔和的本色,给人一种质朴感。由于它们透通性和保温性能好,内壁又不是太光滑,便于鸣虫在内固着、爬行。此外,竹制虫盒坚固耐用,是价廉物美的理想虫具。竹盒有长方和圆形两种。长方形的虫盒是手工制作的,一般较宽畅,适于喂养中型鸣虫,如蟋蟀、金钟等,很少见有更细巧者。圆形的虫盒是用车床镞制的,线条简练,造型美观,且有各种不同的规格,其中不乏适宜于小型蛉虫的精细玲珑者。
有机玻璃盒
色泽鲜艳,造型新颖,价格适中,深得年轻人的喜爱。由于其质地光洁滑爽,有些精制的虫盒真有仿象牙的味道。有机玻璃虫盒常有一盒多室的“套间”,有“二室户”,也有“四室户”,适宜于同时喂养雌、雄两性鸣虫或多个鸣虫。有机玻璃虫盒由于内壁比较光滑,可在底板上粘一层卫生纸,既利于清洁,又利于鸣虫的固着、爬行。
铜盒
早年这种虫盒均以黄铜或紫铜片精制而成。近年亦有用不锈钢片制作的虫盒。铜盒造型很特别,通常为椭圆形或半椭圆形,顶盖上有雕花的气孔;前面有形态各异的透明玻璃窗户,由此可观看盒内鸣虫活动情况;内底往往砸有泥底。铜盒古色古香的造型和特有的金属光泽,是其他虫具所不具备的。由于其价格适中,因此是喂养中、大型鸣虫的合适虫具。但铜的传导性能太强,所以不宜在盛夏和寒冬使用。若在冬天使用,应置于怀中,或外周用保温的护套,切不可裸露置于室外。
纸盒
它们简洁轻便,保温通气性好,藏于人身不凝结水汽,但容易破损、弄脏,不便清洁。市场出售鸣虫时附带的简易纸盒,只适宜于临时存放,其牢度不够,不宜于随身携带。鸣虫买回后,应及时换入合适的虫具。
中管
管为圆筒形容器,通常由芦苇、竹、木、有机玻璃制成,亦有用象牙、牛角等高档材料精制而成。虫管顶端一截有螺纹口,可以拧下,其上常有象牙或骨片等镂空雕刻的图案,兼有装饰和透气作用。如顶部无透气孔,在颈部或其他部位定有栅栏状透气孔。由于管形虫具口径一般都较小,因此仅适于喂养小型鸣虫,如小黄蛉、墨蛉、金蛉子等。选购时不宜挑选口径过分小的虫管。虫管体积小,便于携带,适用外出时用。但因其容积小,鸣虫在里面的活动范围小,不宜长时间放养。亦有粗大如笔筒状的虫管,内底也搪有泥底,可喂养中型鸣虫,但不便于携带。
虫笼
是一类传统的形状各异的虫具,最常见的有正方、长方、馒头形、鸟笼形或圆形容器,通常由玉米秸、麦秆、竹、木、芦苇或金属丝等编结而成。高档的亦有用红木、象牙和胡桃壳作材料的。用各种植物材料编结的笼器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产地特色,是价廉物美的虫具。它们通气性好,适于夏秋季喂养蝈蝈、纺织娘、露螽、草螽等大型鸣虫。方形的竹笼和小巧玲珑的鸟笼型都是比较大方实用的虫笼。双间的竹笼和上、下层鸟笼型竹笼可同时喂养两种不同的大型鸣虫。夏秋季节市场上带鸣虫一起出售的玉米秸虫笼空间偏小,最好移入较为宽畅的竹笼或木笼中。对于口器锐利的鸣虫,如小纺织娘,最好置其于铁丝笼内,避免咬坏笼器。有些高档红木笼子的笼围比较稀,不宜喂养头小体纤的鸣虫。
葫芦
是由天然的葫芦科植物的果实加工而成。由于葫芦本身是一个传统的成仙得道的吉祥物,历来为人们所崇尚。葫芦虫具空间大,能使虫鸣产生回音,保温保湿性能好,且又轻巧坚固,便于携带,许多经艺匠们精心雕琢装饰的葫芦虫具已成了高档艺术品,有些甚至成了珍贵的国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