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6-6-27 22:24:47
|
显示全部楼层
赤胸墨蛉又名乌蛉、墨蛉、蚁蛉、黑牡丹,属直翅目蟋蟀总科,墨蛉蟋属。因其全身墨墨发亮,前胸、背板赤黑色而得此名。
此鸣虫体态娇小苗条,体长约7毫米,头小,身体前狭后宽,与头部之间形成一明显“颈部”。它触须较短,不到10毫米,身躯较细,腹部长椭圆形,前翅较长,覆盖整个腹部。它的头胸节略带褐红色,体态小巧秀美,体表色泽亮丽。鸣声别有韵味,被人们誉为“鸣虫黑牡丹”。因其整体象只黑蚂蚁,故而又称为“蚁蛉”。又因其体表油光滑亮,又被称为“油蛉。”
赤胸墨蛉不爱阳光,喜欢略带湿润而较阴凉的环境,因而常栖息在有教多枝叶的林中或杂草丛生的草片上和高墙下阴暗潮湿的草丛中。在庭院的成排冬青、黄杨绿篱遮阴之处,也容易寻觅到它的踪影。它的足端有较强的附着力,能在叶片的背面很自如地倒悬行走。
此虫以植物鲜嫩的茎叶为食。它1年发生2代,第1代成虫出现在6~7月间,有时6月下旬即可听到它动人的鸣叫声,但大多数墨蛉要到7月的上中旬才放声齐鸣。这种第1代出现的墨蛉虫称为夏墨蛉,它的鸣声常常是“蒂--蒂、蒂、蒂....”一长多短的旋律,声调有抑与扬,每次鸣叫常能持续将近1个小时。第2代墨蛉在9月中旬至10月上旬陆续羽化为成虫,且不久以后就开始鸣叫,这代墨蛉常被饲养者精心照料让其越冬,所以被称作冬墨蛉。但由于其真正羽化成成虫的时间是秋季,因此也可称它为秋墨蛉。
墨蛉在我国分布很广,除了西北部比较少见之外,其他地方都有分布。
捕捉赤胸墨蛉一般都在夜间和清晨进行,捕捉的方法和捕捉其他小型鸣虫一样,用大口的玻璃瓶,在瓶口套上喇叭形的纸漏斗去捕捉。第1步到野外有草丛、较潮湿和有遮阴的环境中静静的听虫的鸣声,然后循声去找虫子。
由于第1代赤胸墨蛉数量较少,在一般情况下,每次捕2~3小时只能捕很少几只,因而墨蛉在市场上很不容易买到,能买到的大多是秋墨蛉。
赤胸墨蛉数量大,并不希奇,捕捉也很容易。可以直接在白天捕捉,只需1个小时即可捉到10余只或更多。有些鸣虫爱好者特意将尚未羽化的若虫捉回来饲养。这种大龄若虫,体形已经较大,腹部显露出鲜红的颜色,象红色的蚂蚁。仔细观赏,到是很有些新鲜感。
这种若虫捉回来后,和成虫一样加以饲养,也可以多只放在一起混养,隔上几天,它就会羽化成成虫。
不过,由于秋墨蛉比较能耐干旱,可以养在玻璃瓶内任其自然羽化,但不能把这种做法用在夏墨蛉上去,因为夏墨蛉是经不起干燥的。饲养鸣虫类昆虫,使用什么样的饲养器是很有讲究的。因为养鸣虫不仅仅是为了听其鸣声,而且要观赏其形体姿态极其变化的美感。
赤胸墨蛉的饲养器不在乎其大小,因为赤胸墨蛉的体形很小,但饲养器的四壁最好是有机玻璃或透明塑料质的。另外,由于赤胸墨蛉的体色是黑色的,所以饲养器的底板最好是白色或奶油色的,这样才有较为鲜明的反差,充分显示出这种虫的形态美。
赤胸墨蛉由于其性情和善,可以和其他同种和不同种的鸣虫同养,它们互不干扰,和平相处。
饲养赤胸墨蛉可以将其用小容器装着带在身边,有可以将其放在瓶、罐或盒子内(必须要留通气孔),放置在家中听其鸣叫。特别是夜间休闲的时候,可以将其单养,也可以多只放在一个较大些的容器内混养,聆听其日夜不停的“蒂、蒂‘之声。
饲养夏墨蛉需要适当注意水分的供给,可喂些一些含水分较充足的食物,如水果中的梨子、苹果和削去红瓤和硬外皮的西瓜皮,以及南瓜、米粥等,喂饲的食物要经常调换,而且要求新鲜、卫生、吃剩的食物要及时清除干净。投喂的食物要切成小片或小块,因赤胸墨蛉虫体太小,要防止较大块的食物在饲养器内滚动时将虫压死或砸死,或粘性太强的米皱食物将虫粘死。
赤胸墨蛉既可听赏又可观赏。
1.听赏其大合唱 赤胸墨蛉由于其胸部带有些红色,其个体娇小,鸣声也优雅清脆,可设法使它 在大白天进行集体大合唱。将5~6只赤胸墨蛉分别装在5~6个小盒内,在每个盒内都放些西瓜皮等水分多的食物,再将小盒放进一个不透光的黑暗盒内,并置放在黑暗处,经约3天后,在白天将盒子打开,几只鸣虫便会齐声鸣叫起来,各自叫出不同的音阶和声调,一时热闹非凡,仿佛是集体大合唱,听来十分有趣。
2.观赏鸣叫时的身姿。它头部略向下低,6脚腾空,前翅向上支竖,腹部上翘,而且在发音时其身躯还微微地向前一挺一挺的动着,其雄赳赳的姿态确实是十分难得一见的景象,也十分富与于观赏价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