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0006|回复: 8

捕捉的故事之天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5-31 22:03: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捕捉的故事之天蛉
    天蛉无疑是最美的。它是蟋蟀类鸣虫中的一块翡翠,偏偏又经大自然的岁月的雕琢和滋润,使它成为月夜下的最富有激情的歌手。如果我们能在山野间的玉兰花蕊间见到它的吟唱,哪怕仅仅是眨眼间的一瞬,相信一生都不会忘怀:它高竖起半透明的绿色薄翼,象一个少女的芭蕾造型,轻轻抖动的双翅,象被晚风吹开的裙裾,一连串银铃响起,仿如夜空中放飞了一羽云雀、、、、、、这种自然之美,是每个鸣虫迷心中的圣坛。要确切地形容它,只好套用高尔基的一句话:它的美,只有小提琴才能拉出来。
    天蛉的灵秀之质和金玉之声归结于它渴饮朝露、饥餐嫩叶,留连在桃红柳绿之畔,徘徊于清风朗月之间,不染尘氛,不堕污泥,有些人诽之谤之,竟野蛮地称它为害虫。试问:天蛉存在自然界绝对久于人类,山野林木是它的家园,因人类无休无止地侵占了它们的领地,使它们被迫在一些果树上栖身,天地万物都是自然之子,人类要生存,天蛉也要生存,当我们仇视和虐待其它生物时,相信这种道德法则本身就是十足的强盗逻辑。功利主义猖獗的果木专家完全忽略了天蛉的生存权,对此我们将保留永远为天蛉抗争甚至追诉的权力。
    为了给天蛉争取一个应有的生存空间,除了虫友手中的瓶瓶罐罐外,除了人工育种壮大天蛉的族群外,我们还不妨做一些多层次、全方位的尝试。我就曾经找到几位搞音乐的朋友,对一位音乐学院的教授,我建议他向校方游说,用一只振翅的天蛉作为该校的校徽,每个学生胸前应佩戴一只金色的天蛉,既显露着音乐学院的特征,又体现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合谐共处的时麾内涵,可谓妙处多多。又对一作曲家建议,按照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的创作理念,既然现今歌坛百彩纷呈、模仿哺乳动物的狼嚎狗叫都可登大雅之堂,那么对六足纲直翅目的娇子天蛉,更应该留有一席之地,最起码也应该创作一批如<天蛉之歌>、<对面的天蛉叫过来>、<穿过你的黑夜我的天蛉>等等。又如我向旅游界的朋友推介,现在许多同胞热衷于回归自然,到乡村野地去洗涤洗涤城市中的铜臭,舒展舒展一下压抑的神经,何不独出心裁地开展唤起童心、夜听虫鸣游等旅游项目。虽然这些尝试在人类的劣根性面前进展得不够理想,但我相信,只要众多虫友放开手脚、合理有效地发挥社会资源优势,天蛉必将得到公正对待,必将理直气壮地振翅高鸣在伟大祖国的累累枝头。
    天蛉的称呼众多,各地不一,或称南金钟、绿金钟、银钟儿等等,我最喜欢是称之为青琵琶,刚好有别于金琵琶,贴切生动,青者是其色,琵琶者既象其形又显起声,真是一个好名字。
    捕捉天蛉往往会趁兴而去,扫兴而归。并不是因为捕捉的原因,而是往往因闺阁深幽,难见芳容。要知道,捕捉在于其次,重要地是欣喜地静观它鸣叫的姿态,就象欣赏一朵碧绿的小花在你眼前绽放。天蛉的奇妙便在于此。它一般鸣于高树,可听而不可及,在深圳笔架山南麓,是一片半野生林,沿山而下,人工陆续栽种了许多北方引进的玉兰树,北方树种在亚热带气候下长得不那么茁壮,但花朵倒常见到,在这片稀疏的玉兰林中,天蛉也经常会从高树上下来,到这不甚高大的玉兰树上鸣叫,也许天蛉是风雅之士,来冰清玉洁的玉兰上汲取点灵气。这时捕捉它就很容易了。
    用网罩罩住天蛉的前进方向,随后用手掌轻轻赶去,赶进罩中后用手掌拦住罩口,移入瓶中也要十分小心,否则它会快速飞走,。也有种说法,说是晚上听准天蛉位置,白天摇摇树,它会飞下地面,便于捕捉。我也试过几次,但从未成功过。
发表于 2006-5-31 22:28:14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31 22:36:0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辛苦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1 13:0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拜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1 13:07:32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1 21: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2 17: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什么虫也抓过啊,厉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3 14: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向战斗在抓虫第一线的同志致以最亲切地慰问:辛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3 14:36:20 | 显示全部楼层
绝妙好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