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737|回复: 4

北京西城毛家湾出土瓷片70余万件(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5-4 22:56: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市文研所的考古人员日前在西城区毛家湾一工地发现了一个罕见的瓷器坑,发掘出土了70余万片瓷器,但是没有一件完整的瓷器;目前,关于这一大型瓷器坑的来历还不得而知。
  今年7月25日,中央文献研究室在铺设供暖管道工程时,发现一大型瓷器坑,坑内填埋有大量古代瓷器碎片。该室有关人员立即向文物部门汇报,市文物研究所考古人员随后展开了抢救性发掘工作,目前发掘清理工作已经全部结束。考古发掘表明,这个大型瓷器坑应该是人工挖掘而成,略呈不规则长方形,长7.8米,宽5米,最深的东南角距离地表4.3米。口大底小,坑壁是倾斜的,坑的东壁已经被近代施工所破坏。据史书记载,前毛家湾位于明皇城西北角的西侧,其北面是明代所设的太平仓,西面紧挨鸣玉坊。鸣玉坊是当时较大的居民点,坊内的石碑胡同、武安侯胡同、太宁侯胡同、王瑞老儿等胡同都紧挨着前毛家湾。专家据此推测,这个瓷器坑的形成原因,可能与当时其附近的官府仓库、居民点有一定的关系。
  据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有关考古专家介绍:此次出土的大量瓷器残片,绝大部分是民窑产品,仅有个别出自官窑,具有数量巨大、时间跨度长、窑口杂、器型丰富、釉彩种类繁多、纹饰题材丰富精美等特点。这批瓷器除少量为明代之前的遗物外,其余绝大部分属于明代早中期;分别出自景德镇窑、龙泉窑、钧窑、磁州窑、枢府窑、德化窑、哥窑等,其中以景德镇烧造的最多;所出器型有各类碗、盘、杯、罐、壶、瓶、炉、盒、洗、筒、瓷塑、建筑构件等,基本涵盖了日用瓷、陈设瓷、建筑用瓷等范畴;釉色以青花釉、白釉为主,还有青白釉、龙泉釉、蓝釉、酱釉、仿哥釉、仿龙泉釉、珐华、琉璃等。此外,还有较为珍贵的红彩、红绿彩、青花红绿彩。专家学者认为,一次出土数量如此之多的瓷器,在国内尚属罕见。而且这批瓷器时间跨度长、窑口杂、器型丰富、釉彩种类繁多、纹饰精美,具有极高的历史、科技、美术、民俗等研究价值。目前,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正对这批瓷器进行全面系统地整理与研究。
【现场】
  记者来到目前存放这些瓷片的地方(出于文物安全的考虑,工作人员要求记者不要向外界透露存放瓷片的具体地址),看到院中一个个五颜六色的整理箱整齐地摞成了一堵墙,每个箱子中都盛满瓷器碎片。
北京文物研究所基建考古室主任朱志刚告诉记者,目前这些经过清洗的瓷片有近百万片,按窑口、图案分类装了1000多箱。这些瓷器碎片最大的也仅有巴掌大,经过清洗可以清晰地分辨出上面的花纹。图案多以松竹梅、花鸟鱼虫、走兽、人物为主。
【发掘】
  市文物局局长梅宁华介绍,7月25日,西城区毛家湾中央文献研究室在铺设供暖管道工程时,挖开地面后发现了大量碎瓷片,有关人员立即向文物部门汇报。市文物研究所立即组织专业考古人员赶赴施工现场,在市文物局领导安排下,展开抢救性发掘。至8月3日,发掘工作全部结束。
  考古发掘表明,这个大型瓷器坑明显为人工挖掘而成,略呈不规则长方形,长7.8米,宽5米,最深的东南角距离地表4.3米。口大底小,坑壁倾斜。
  朱志刚告诉记者,经过近一个月的考古发掘,考古专家发现此次出土的大量瓷器残片数量非常巨大。以前出土几立方米的瓷器都属罕见,这次发现上百立方米的瓷器坑在国内尚属首次,景德镇也没有这么大规模的瓷器坑。
【考古】
  朱志刚介绍,这批瓷器绝大部分为民窑产品,仅有个别出自官窑。时间跨度长达200多年,有少量为元代、金代遗物,但绝大部分属于明代中、早期。景德镇窑、龙泉窑、钧窑、哥窑等窑口烧制的瓷器全都有,以景德镇烧造的最多。釉色以青花釉、白釉为主,还有龙泉釉、酱釉、仿哥釉等。
【价值】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基建考古室主任、负责考古发掘的朱志刚介绍,这些古瓷器碎片,除少量为明代前的遗物外,绝大部分属明代早中期,最晚不低于嘉靖年间,时间跨度近170年。这些瓷器绝大部分是民窑产品,个别出自官窑。瓷器的窑口复杂,有景德镇窑、龙泉窑、钧窑、磁州窑、枢府窑、德化窑、哥窑等,其中以景德镇烧制最多。器型以碗和盘等日用瓷为主,也有一些建筑构件,基本涵盖了日用瓷、陈设瓷、建筑用瓷等种类。釉色以青花釉、白釉为主,还有较珍贵的红彩、红绿彩、青花红绿彩。
   市文物局局长梅宁华惊叹说,数量如此巨大的瓷器碎片被发掘出来,在北京是首次,国内也是罕见。这些碎片具极重要的研究价值,为北京地区明代瓷器研究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标本。
【探秘】
  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孔繁峙在看过这些瓷片后,认为这些瓷片对中国的瓷器研究有很大价值。比如有一种瓷器的底部刻有一条极具立体感的小鱼,目前这种不施釉的烧制方法已失传。
【谜团】
瓷片坑因何而来?
  尽管出土了近百万片瓷片,但目前考古人员尚不能拼出一只完整的盘、碗,显然这些瓷器当时被埋入坑中时已经是碎片了;所出土的瓷片成色又比较平均,有些瓷片成色相当出众,所以排除了因为烧制不合格而集体销毁的可能。
  瓷器坑的出土地点在明代算是皇城脚下,当时这里根本不允许普通百姓居住,而所出土瓷片中有一些存在使用过的痕迹。
  朱志刚介绍,根据考古专家推测,对瓷器坑的形成目前有三种说法。据史书记载,前毛家湾位于明皇城西北角的西侧,其北面是明代所设的太平仓,这个瓷器坑的形成原因,可能与当时其附近的官府仓库有一定的关系。

民窑瓷器缘何大量现皇城
  据史书记载,毛家湾明时位于皇城西北角西侧。皇城内民不得入,只有皇家和政府官员办公,皇家用的瓷器都出自御制官窑。那么,数量如此巨大的民窑瓷器碎片因何出现在城墙边?
  专家们认为,较合理的一种推测是,这与此地曾存在的太平仓有关。史书记载,明时毛家湾北是储备各种物资的太平仓。此次发掘的瓷器坑可能是太平仓的一个瓷器仓库。此外,明时皇宫内用的都是御制官窑,太监用的却是民窑,且宫中有“旧瓷换新瓷”的瓷器使用制度,因此这个坑也可能是当时用来对旧瓷进行集中填埋的。
  另一种推测是,这些瓷器与毛家湾西的一个大型居民点鸣玉坊有关。鸣玉坊内的石碑胡同、武安侯胡同、太宁侯胡同等都紧挨着前毛家湾,据此专家推测,坑内瓷器可能是这里的居民使用的。但具体是何种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种类繁多因何集中一坑
  此次出土的瓷器碎片,制造年代从元朝到明嘉靖年间,时间跨度近170年,且种类繁多,产自七八个窑口。它们如此集中地出现在一个坑中,让人费解。是否有一个历史事件促成一大批瓷器被集中销毁?这个事件在明朝有怎样的影响?目前都不得而知。
罕见瓷器用途难知
  在此次出土的众多瓷器碎片中,有一种青釉花碗的内侧碗底用不施釉的方法压制了一条金鱼图案,再刷上一层赭色彩,用氧化方法烧制,最后再刷一层青釉。“这种做法目前已失传了。而且在一个日常用的碗上装饰如此漂亮的图案非常少见,这个碗到底是做什么用的还有待研究。”市文物局于萍副局长说,有的瓷器上融合了粗瓷、细瓷两种瓷质,也非常少见。
【推测】
推测一:官府仓库瓷器垃圾场
  这个瓷器坑很可能就是填埋当时存放瓷器官府仓库中那些破损瓷器的地方。
推测二:破损瓷器集中地
  专家推测,因为这些瓷器大都来自景德镇,很有可能在运输途中破损的瓷器都集中到这里,挖坑填埋。
推测三:宫中下人旧瓷换新瓷
  皇宫中除皇族使用珍贵的御窑瓷器外,其他太监、宫女就使用民窑瓷器,当他们不小心打碎瓷器后,就拿碎瓷片到这里领新的瓷器,碎瓷片就留在此处。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正对这批瓷器进行全面系统地整理与研究,今后有可能在新首博中对公众进行展示。
【分析】
  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孔繁峙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大坑形成有三种可能。
  1.瓷器库的碎窑处理地据史书记载,毛家湾位于明皇城西北角的西侧。可能当时在此设立了一个瓷器仓,存放宫廷所需陶瓷。久而久之,一些碎瓷则堆放在固定的位置,形成这个瓷器坑。
  2.皇宫破碎用品堆积地该瓷器坑可能是当时宫中用过的旧瓷破瓷的堆放地,这样就能解释为什么没有完整的器皿,而且有使用过的痕迹这两点。
  3.运输中的碎窑处理地毛家湾在当年可能是水路运输的某个终点站。在运输途中,一些瓷器损坏后,为了不造成环境污染,人为挖出大坑,用于掩埋这些碎窑。

来源:文物报
发表于 2006-5-4 23:45:1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楼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5-4 23:46:42 | 显示全部楼层
八老客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5 20:05:2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谢谢楼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6 01:25:2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