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节奏是音乐的基本要素。它是有组织进行的音的长短、高低与强弱。
音乐是有组织的乐音塑造形象,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百灵叫口来源于现实生活以及与人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大自然不同的声音资源;经长期驯化并形成固定、有序的叫口模式;随着性情的变化表现出小叫、中叫、大叫、大扇大叫等多种鸣叫形式;能满足听者的精神需要,给人从听觉到内心的美的享受。因此,百灵叫口也存在着如音乐的节奏即叫口间有序进行的音的长短、高低与强弱的特点。
比如,燕子后接黎鸡(呱啦);鸡嘎哒接猫(上扬的蛋口);白鹡灵(绣眼儿)后接白头翁;灰喜鹊的唧唧唧接嘎嘎嘎嘎等。具体的说就是婉转悠扬的燕子叫口之后接低沉、铿锵的黎鸡叫口(前高扬后低沉);清脆上扬的蛋口连接轻柔、短促的猫叫(前扬后抑);甜美柔细的白鹡灵(绣眼儿)过渡到粗壮、低沉、浑厚的白头翁(前尖细后粗壮、浑厚);灰喜鹊短促轻柔的唧唧唧之后与狂野、高亢、沙哑的嘎嘎嘎嘎的连接(前低后高、前短后长、前弱后强)。以上每对前后连接的叫口所表现出来的节奏就是或婉转悠扬,低沉有力;或轻柔甜细,粗壮浑厚;或低柔平缓,高亢狂放。形成了高低错落、长短不一、强弱有别的百灵叫口的节奏变化。
百灵叫口有着许多的节奏。节奏越多,叫口越长、越丰富;节奏音的反差越大,叫口越分明,跳跃就越大。这些不断变化的丰富多彩的节奏使百灵整套叫口听起来低回婉转、清脆激昂;舒缓平和、狂野奔放,使人产生了听觉上的冲击与心理的共鸣。
当然,鸟的个体不同,所把握的叫口质量也就不同。有的叫的稳,有的叫的急;有的叫的快,有的叫的慢。有的某一口叫的多,有的叫 的少。另外,同一只鸟(这里,多指老鸟),同一段落、同一节奏,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季节所表现出来的音质、音量也不同。但是,对于同一套叫口来说,所表现出来的整套叫口是有序的,大致的模式应该相同的。这也可能是百灵和其他鸟类在叫口把握上的不同之处吧。
以上观点,实属探索内容。不妥之处,望各位专家及老师批评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