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6-3-17 22:5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微量元素缺乏
英文名:Microelement deficiency
病征:
如果所栽种之土壤理化性质不佳,百合容易发生营养失衡的现象,尤以东方型杂交百合最为敏感。常见之症状包括缺铁、锰、锌和缺硼,一般缺铁、锰、锌会造成植株顶端幼叶呈黄白斑块 ,尤其缺铁会造成百合叶脉间的叶肉组织呈现黄绿色,缺铁愈严重植株黄化现象愈严重。而缺硼的现象则表现在植株的茎部,初期由外观上很难辨别,一般都是在茎部中段之叶片呈现失水黄化状才惊觉有异,此时剖开植株茎部可发现中间之维管束已呈褐化现象,由于输导组织无法运送水分,故导致叶片黄化。
起因:
在含钙丰富之土壤、酸碱值偏高之石灰质土壤、排水不良或泥泞之土壤均易发生缺乏铁、锰、锌;缺硼之症状则主要出现于土壤干湿变化过烈之地区。
防治方法:
一、调整土壤pH值,利用叶面施肥补充,缺铁的百合可喷施易吸收之铁螯合剂或含铁肥料,随后用水洗净。铁螯合剂的用量需考虑土壤的 pH 值及施用时间。若铁螯合剂是属于与有机化合物 EDDHA 结 合的,在土壤 pH 值为 12 时(所有土壤)仍可使用,且可持续使用到栽培后期。若是与有机化合物DTPA结合的则仅限于土壤 pH 值 ±7 时使用,且必需在花芽可见时停止。过量的 Fe-DTPA 会导致叶片产生黑色斑点。必须注意的是在全面大量施用铁螯合剂于新品种前,需先以少数植株测试作物的可能反应,以免发生肥害。
二、确保土壤的排水系统良好,维持低 pH 值。
叶烧病
英文名:Leaf scorch
病征:
叶烧病困扰百合栽培由来已久,由于其会减少切花及盆栽售价,一直是各方所关切之问题。典型的叶烧症状为叶片尖端边缘形成半圆形坏疽。有时则表现为在叶片边缘形成萎黄或坏疽,或于未展开或展开之幼叶部分出现黄绿或白色斑点。在亚洲型杂交百合顶叶上常可见环状白化之病征;在东方型杂交百合上则于叶片未展开之际即已出现叶片中间缢缩,白化至褐化斑之病征。若叶烧症状轻微,则作物仍可继续成长,但若严重到白化斑转成褐斑,则患部叶片呈现卷曲,更严重时所有叶片甚至嫩花苞均会受损,植物亦停止生长。
起因:
由于从叶烧的患部分离不出病原菌,因此 Bald 氏等 (1955) 认为叶烧乃因感染Rhizoctonia 后引起根腐所导致之第二症状。而 Marousky 及 Woltz (1976) 则认为叶烧可能与氟化物的污染及土壤pH值偏低有关,因此建议避免施用可能产生氟化物之污染源,如过磷酸肥料,并控制土壤 pH 值介于 6.0-7.0,以避免叶烧病之发生。另外一种说法则因发现叶烧之发生与品种、种球大小、种球养育过程的肥培管理及日照、水分等因素有关,故推测可能因植株快速生长期间或空气中相对湿度过度剧烈变化,水分吸收及蒸散作用未能适当调节而引起顶叶细胞内之钙含量不足,造成细胞死亡而引起叶烧症状。一般而言当氮肥施用过多、水分太高、根系生长不良、土壤含盐量过高及植株茎叶生长超过根系发育时,叶烧之发生率即会增加,且栽培大球比小球较易发生叶烧病。
防治方法:
预防叶烧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一、避免栽培叶烧敏感品种,若无法避免时切忌选用较敏感的大球。
二、于种植前湿润土壤,选择根系良好之种球并尽量予以深植。
三、艳阳天应采遮阴或洒水来降低蒸散作用,并在叶烧产生之敏感时期作好水分控制,以防止温度及空气湿度过度的扩散,尽量维持相对湿度在 75% 左右。
四、尽量避免植株过度快速的生长。对敏感的亚洲型百合杂交种而言,在前四星期,温室的温度需维持在 10-12℃,而对东方型百合杂交种,前六星期温室内温度则须维持在 15℃。
五、避免施用含有氟化物污染之肥料,调节土壤pH值及EC值,使 pH 达到 6 以上。
六、有效控制根部的病虫害。
小白纹毒蛾
学名:Orgyia postica
生态习性:
初孵化幼虫群集为害,幼虫食取叶片,造成孔洞,遇开花季节亦会食害花蕾或花瓣。幼虫毒毛具有刺激性,不宜以手直接捕捉,若不慎误触其身体或爬行过之叶片,皮肤受其身上或遗留下来之毒毛的刺激会起红疹发痒。春季发生严重,尤其三、四月间,最易大量出现。
形态:
雌蛾体长约2公分,无翅,身体黄色,肥胖而不太移动,卵成堆在身体附近。雄蛾体长2.5公分,翅展3公分,黄色,翅上有褐色条纹。卵黄白色,成卵块。幼虫身体颜色,有黄、白、黑、红等,主要是黄色,头部桔黄色,长约3公分,身上有长短不一的毒毛,有的散生,有的则聚集成毛束,体背方有四块明显儿整齐的白色毛丛。蛹为淡黄色,外包一层透明稀疏的薄茧,就黏附在叶背或枝条上。
为害状:
叶片被吃成缺刻,严重时只剩叶柄,老熟后移至老叶或枝条上结茧化蛹。
防治方法:
一、幼虫刚孵化时,对药剂抵抗能力最弱,可以施用药剂防治,不过在百合上目前无正式推荐之防治药剂,可试喷20%芬化利乳剂3000X、2.8%赛洛宁乳剂1000X,害虫发生时施药一次,采收前3天停止施药。
二、蛾类成虫有趋旋光性,夜间可以灯光诱杀成虫,一般以黑光灯诱集昆虫较佳。
南黄蓟马
学名:Thrips palmi
生态习性:
成虫及若虫主要栖息于新芽顶端,或未充分伸展开的幼嫩心叶内,吸食植株汁液,并产卵于叶片组织内。多发生于高温干燥期,两季则密度减少。
形态:
卵:卵灰白色,肾型。
幼虫:幼体虫细长,初孵化时灰白色,渐渐转成淡黄色至桔黄色。
蛹:淡黄色,触角与足贴紧身体,胸背方具有翅芽。
成虫:雌成虫体长1毫米,淡黄色。触角颜色第1节淡黄,第2节淡黄或金黄,第3节基部淡黄,端部淡褐,第4~7节褐色,但第4、5节基部黄色。前胸背板后缘长毛2对。前翅淡黄。足淡黄。雄虫比雌虫体色淡,体型小,腹部细窄。
为害状:
虫体栖息于叶片背面,产卵叶组织内,孵化后吸食叶内汁液,伤口形成点点锈斑,叶片正面初呈灰白色,继而黄化甚至局部枯萎。被害叶片略向下卷曲、变小无法伸展。
防治方法:
一、在大理花上目前无推荐防治本虫之药剂,可试用:
1.35%白克松可湿性粉剂1000X于蓟马发生时施药,每隔7天施药一次。
2.2.8%第灭宁乳剂1000X于蓟马发生时,施药一次。
3.10%百灭宁乳剂1000X于蓟马发生时,施药一次。
4.50%覆灭蹒可溶性粉剂1000X于蓟马发生时,施药一次。
二、施放捕食性天敌(小黑花桩、腿盲桩)。
三、利用南黄蓟马对蓝色的偏好设置蓝色诱虫粘带。
唐菖蒲蓟马
学名:Thrips simplex
生态习性:
于植株生长期,卵产于叶片内。于种球储存期,卵则产在种球的组织中。幼虫与成虫在叶片及叶鞘内栖息,至开花期则聚集在花部,尤以尚未开的花苞内最多。
形态:
成虫全身均深黑褐色,前翅除基部透明外,其余部分为灰褐色,雄虫体积较雌虫小。幼虫橙黄色,体细长。蛹淡黄色,触角与足紧贴身体,胸背方具有翅芽。卵灰白色,肾型。
为害状:
幼虫与成虫都可为害花、叶,造成花瓣与叶片明显银白斑。于种球贮存期,虫体在种球上产卵与吸食的伤害使球根表面颜色变成黑褐,并且干缩畸形,影响次季植株发芽与生长。
防治方法:
一、40%丁基加保扶可湿性粉剂1200X,于唐菖蒲蓟马发生时,每周施药一次。
二、筛选健康种球。
三、田间杂草之整理、清除并销毁,达到抑制蓟马族群。
根蹒 (Bulb mites)
学名:Rhizoglyphus robini ; Rhizoglyphus claparede ; Rhizoglyphus setosus Manson
根蹒主要危害植物的根部,故叫「根蹒」,由于根蹒类生活于土壤中,一般将其归属于地下害虫。根蹒之寄主很广,许多重要球根、球茎、块茎、鳞茎类的蔬菜、花卉,甚至非球根作物亦可被害。但作物根部被害后由植株地上部通常不易查觉异样,除非根蹒族群过大或与病害复合发生,导致危害严重,一般才会出现叶片枯黄现象。受根蹒危害之球根其伤口可引起病菌之侵入,而病害发生后亦可诱引根蹒之发生,两者之关系至为密切。百合亦是根蹒的重要寄主之一,被害甚为普遍。进口种球中经常可检验到根蹒之个体,而田间土壤中也多少潜藏有根蹒。在栽培过程中,若未妥为处理,将对百合产业造成威胁,尤其国内正朝百合种球的育种和大量繁殖迈进,若疏于管理根蹒问题将使该工作倍增阻力。
生态习性:
成蹒椭圆形,背面拱起,灰白色,表皮光亮。卵散生,椭圆形,灰白色。幼璊灰白色,三对足。前若璊灰白色,四对足,较幼璊大。
为害状:
根蹒主要危害百合之鳞片及根系,鳞片被害后患部表面呈现褐变,严重时深及内部,使组织腐败。其中并有白色蹒体活动,肉眼稍可辨识。根蹒常与病害复合发生,造成球茎加速腐烂。根部被害以粗大之根系为主,蛀食根部之柔软部位,仅剩根之表皮及坚硬之木质部。根系被害后即失去养分及水分输送功能,导致叶片随之呈现枯黄,甚至逐渐枯死,而影响切花之品质与产量。
发生生态:
全年均可发生,年发生数十代,由于体形肥大,行动较为缓慢。根蹒性喜潮湿而不耐干燥环境,若种球或土壤过于干燥将会死亡。根蹒虽好湿,但长期浸水也不利其存活。田间无作物情况下,根蹒仍可取食土壤中植物残根和腐植质而继续存活,在恶劣环境下若蹒期可变为迁移型,此型之若蹒体壁变厚,不需取食即可渡过不良环境。土壤若连作则其危害加重,而施用有机质肥料能助长其发生。根蹒之危害严重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