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835|回复: 46

请欣赏:故宫馆藏玉器全集(下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2-28 21:34: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故宫馆藏玉器 (下)南北朝--清
南北朝
图54.青玉朱雀纹玉佩
   青玉朱雀纹玉佩,南北朝,长9.6cm,宽3.9cm,厚0.3cm。清宫旧藏。
   佩青玉制,片状,形似云头,边缘凸凹。其表面平滑光亮,琢细阴线花纹,一面为朱雀,长翎,口衔圆珠,三岐尾,展翅而立,身旁有带状及十字状云朵。另一面为3团火焰纹,火焰间以长带相连。玉佩上端正中有一半月形系孔。
   南北朝时,佩玉的形式较汉代有所变化。传统的璜、珩组合已很少见,出现了此类上部为连弧状的玉佩,同类玉佩在考古发掘中亦有所见,足以说明它在当时的流行程度。玉佩上的阴线图案也较汉、魏时期的玉器装饰有所不同,强调布局与疏密变化,代表了玉器雕饰风格发展的新潮流。
隋唐
图55.玉狮
   玉狮,唐,长6cm,宽4.5cm,高1.5cm。清宫旧藏。
   狮白玉制,略有绺裂。狮圆雕卧式披发,发呈多绺的螺旋状,环眼,阔嘴,四肢伏于地,肘部带有螺旋纹,尾自身后上冲,亦带有螺旋纹。
   陕西西安法门寺地宫中出土有与此兽形象相同的唐代三彩作品,足证此作品为唐代所制。此作品可使我们了解唐代玉兽造型中肘部饰螺旋纹的状况。
54.jpg
55.jpg
 楼主| 发表于 2006-2-28 21:36: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图56.玉花卉纹梳背
   玉花卉纹梳背,唐,长13.8cm,宽4.8cm,厚0.2cm。
   梳背白玉制,片状,两面饰纹相同。每面边框内凸起浅浮雕图案,中部为3朵花,花朵旁衬托多层叶片,叶宽厚,边沿饰细阴线。
   此种梳背是嵌于梳上的装饰。唐代妇女所用梳具十分精致,质地多样,或银,或木,梳上往往嵌有饰件。目前发现的玉梳背多为唐代作品。此件梳背上所饰花叶造型奇异,花心大如苞蕾,花朵下的侧形叶端部回卷,是受中亚造型艺术影响的表现。
图57.玉花鸟纹梳
   玉花鸟纹梳,唐,长10.5cm,宽3.5cm,厚0.4cm。
   梳玉色白中略青,半圆形,薄片状。外弧饰镂空花鸟纹,中部为3朵花,两侧各有一鸟。梳齿集于下弦,齿密而间距细小,底端平齐。
   唐代妇女往往在头部插梳以为装饰,此件玉梳器薄、齿短,恐非用以梳理头发,而应是置于头部的饰物。唐至五代,用于头部的玉饰品一般都较薄,且玉质精良,表面少起伏变化,刻画图案多用阴线,线条直而密,这些特点在此玉梳上有明显的体现。
56.jpg
57.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28 21:38: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图58.玉饮酒胡人纹带板
   玉饮酒胡人纹带板,唐,长4.5cm,宽4.1cm,厚0.8cm。
   带板为白玉制,近似正方形,略厚,四边呈坡状。中部琢一胡人坐于毯上,项下缀饰物,左手扶膝,右手举杯,一长帛在脑后飘舞,两端从腋下穿过。带板背面无花纹,四角各有一对穿孔,并有阴镌“十一六”3字。
   此作品为成组玉带饰中的一件,所雕胡人大眼高鼻,卷发后披,窄衣细袖。唐时,中亚地区的波斯人大量进入内地,他们信奉祅教,把中亚的宗教及生活习俗带入我国。此件带板上的图案表现了当时大唐与异域文化的交融。
图59.白玉天鸡三耳罐
   白玉天鸡三耳罐,唐,高6.4cm,口径4.9cm,腹径7.5cm。
   罐由白玉制成,圆口,鼓腹,圈足,足壁镂雕3个方形孔。器表等距饰有3天鸡,作展翅直立状,圆雕头部,翅膀与爪浮雕于器身,以阴线刻出羽毛纹理,线条简洁流畅。
   清代的天鸡外形特点为前有卷须,后有垂凤尾。此器上的天鸡图案造型还保留着较为原始的形象,除双翅着意刻画外,凤尾、卷须尚未出现。如此形状的唐代天鸡作品非常少见。
58.jpg
59.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28 21:4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图60.宋
玉云龙纹炉
   玉云龙纹炉,宋,高7.9cm,口径12.8cm。
   炉青玉质。体圆形,侈口,无颈,垂腹,圈足外撇,两侧对称饰兽首吞耳。通体以“工”字纹为地,上饰游龙、祥云和海水纹。器内底阴刻乾隆七言诗一首:
   何年庙器赞天经,刻作飞龙殿四灵。
   毛伯邢侯异周制,祖丁父癸似商形。
   依然韫匵阅桑海,所惜从薪遇丙丁。
   土气羊脂胥变幻,只余云水淡拖青。
末署“乾隆戊戌孟秋御题”。
   宋时,受理学“格物致知”思想的影响,文玩鉴赏成为时尚,对三代青铜器的研究也颇有成果。于是宋代的玉器形制便又多出了一个类别,那就是仿古青铜器玉器,简称仿古玉器。本器即以青铜簋为蓝本,但在器型和纹饰上多有增损变化,玉料也不是黄色。
毛伯邢侯  
   周代青铜器铭文中出现的人名。毛伯见于西周“班簋”铭,是穆王时期人,毛伯族的首领,名班,又称毛公。乾隆在御制诗中引用毛伯、刑侯名,并非特指某人而是泛指周代的祖先。

祖丁父癸  
   祖丁是商王之一,父癸是商、周两代青铜器铭文中经常出现的人名,并非一人。乾隆御制诗中借此二人名,泛指商代的祖先。
仿古玉器  
   自宋代始,仿古铜器的玉器制作逐渐形成了传统,以后历代多有沿袭,成为玉器形制的一个重要类型。从清代开始,仿古玉器已不局限于仿古铜器,还包括其它的一些形制,如仿汉代玉佩等。这一类玉器在造型、纹饰及名称上均仿古青铜器,只是尺寸小的多,选料多见黄色。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根据古铜器意韵进行玉器的创作;二是模仿青铜器完全复古。从清代始,仿古玉器已不局限于仿古铜器,还包括其它一些类型,如仿汉代玉佩等。
簋 guǐ
【名】
(会意,从竹,从皿,从皀。本义:古代青铜或陶制盛食物的容器,圆口,两耳或四耳)同本义〖around-mouthedfoodvesselwithtwoorfourloophandles〗 簋,黍稷方器也。——《说文》
皆云圆曰簋,谓内圆也。——《周礼·舍人》
注 二簋可用享。——《易·损》
每食四簋。——《诗·秦风·权舆》
宰夫设黍稷六簋。——《仪礼·公食礼》
陈馈八簋。——《诗·小雅·伐木》
鼎簋十有二。——《周礼·掌客》
饭土簋。——《史记·始皇纪》
臣闻昔者尧有天下,饭于土簋,饮于土簠。——《韩非子·十过》
管仲镂簋朱紘,山节藻棁,孔子鄙其小器。——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又如:簋廉(盛酒的瓦器);簋实(置于簋器的黍稷)
注:
韫 韞 yùn
【动】
蕴葳;包含〖conceal;hide〗 韫,裹也。——《广雅》
? 韫于荆石。——《汉书·叙传上》
石韫玉而山晖。——陆机《文赋》
又如:韫藏(蓄积而未显露);韫椟(隐藏其才不为世用。或指隐藏其才以待时;也指深闺中的才女);韫愚(愚笨的样子);韫椟而藏(比喻为才不为世用)
[匵] dú 古同“椟”。木匣;木柜;小棺材
图61.
白玉双立人耳礼乐杯
   白玉双立人耳礼乐杯,宋,高7.5cm,外口径11-11.4cm,足径4.5cm。清宫旧藏。
   杯白玉制,圆形,口微外撇,壁较厚。内壁凸雕32朵云纹,外壁饰礼乐图,凸雕10人,或持笙、笛、排箫、琵琶等乐器演奏,或歌唱。杯两侧各雕一立人为耳,其人手扶杯口,足踏云朵。
   安徽的宋墓中曾出土过银质礼乐杯,与此杯类似。此杯之造型在宋、元时期极为流行。这件玉杯进入清代宫廷时间较早,深受乾隆皇帝的喜爱,在清宫遗存玉器中有乾隆时期的仿制品。
60.jpg
6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28 21:45: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图62.玉环托花叶带饰
   玉环托花叶带饰,宋,直径6.5cm。清宫旧藏。
   作品为白玉制作,表面有褐色斑。圆形,多层次,下层为一圆环,上层镂雕花卉,似为百合,中部两朵花交错,周围饰叶、花,叶上用深、浅两种阴线表现出花叶的筋、脉,图案简练紧凑。左侧近环处露一孔,以备穿带。
   此带饰的图案为典型的宋代花卉图案,主要特点为花叶简练紧密,花及叶的数量不多,用大花、大叶填满空间,图案表面少起伏,叶脉以细长的阴线表现,在透雕的表现方法上注重图案的深浅变化而无明显的层次区分。
图63.玉鱼莲坠
   玉鱼莲坠,宋,长6.2cm,宽4cm,厚0.6cm。清宫旧藏。
   玉色白,表面有赭黄色斑。鱼小头,长身,无鳞,鱼身弯成弧状,昂首,尾上翘,鳍短而厚,共6片,其上有细阴线。鱼身旁伴一荷叶,长梗弯曲,盘而成环,可供穿系绳。
   西周以后鱼类玉器数量锐减,唐代又有回复,宋代佩鱼之风又盛,出现了较多的玉鱼,样式、种类不一,或与荷莲、茨菇相伴,或仅单条鱼,或无鳞,或饰横向水线,或饰网格纹。此风一直延续到元、明、清时期。荷花与鱼相并含有连年有余之意,是吉祥图案的一种。
62.jpg
63.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28 21:4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图64.玉孔雀衔花饰
   玉孔雀衔花饰,宋,长7.6cm,宽3.8cm。清宫旧藏。
   花饰玉色青白,有赭色斑,为半圆形玉片,其上透雕孔雀衔花图案。图案主体为孔雀,孔雀回首,拖尾,展翅,口衔花枝,枝上有花两朵,品种不同。
   花鸟类玉器在宋、辽、金的考古发掘中多有出土,其中不乏鸟翅一只伸开、另一只下折的造型,这种鸟衔花玉饰是宋代较流行的样式。北京房山石棺墓出土有孔雀形玉发饰,孔雀之尾端带有半月状透空孔洞,同此件作品孔雀尾部的表现相同。此件作品较一般宋代花鸟玉佩更为精致,据其形状,可能是一种嵌饰。
图65.玉举莲花童子
   玉举莲花童子,宋,高7.2cm,宽2.8cm,厚1.1cm。清宫旧藏。
   玉呈暗白色,雕一童子,著细袖衫、肥裤,外罩一长马甲,马甲上刻方格“米”字纹。童子头向左侧,露右耳,双手举莲花一枝,花朵置于头顶。
   作品为宋代玉童子的典型形象,五官表现简单,以少量的短弧线表示衣纹。衣、裤、马甲等装束在同类作品中多有出现。唐代时,器物中已有荷莲童子图案,宋以后,这类玉雕童子日多,作品有“连生贵子”的含义,寓意吉祥。
64.jpg
65.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28 21:52: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图65.玉松阴听泉图山子
   玉松阴听泉图山子,宋,长10.5cm,高9cm,厚4.5cm。清宫旧藏。
   玉质青白色,含有较重的赭、褐色斑。随玉料外形雕山林景色,正面山林中,松树下,一老人坐于石上,衣带似解,左手扶膝,右侧置一葫芦,一侍童立于身旁,双手捧杯。一小溪顺势而下,上游一鹿俯首而立。山子背面雕大叶柞树。作品中山石用孔洞透空之法雕出,小溪则以集束折线表示,人物衣纹简单,为宋、元时期玉器风格。观松下之人,非农非儒,闲散洒脱,作品表现的是一种富裕的山林生活。
图66.玉荷鹭纹炉顶
   玉荷鹭纹炉顶,宋或金,高5cm,底径4.3-4.7cm。清宫旧藏。
   炉顶玉质白色而局部为黑色,整体近似圆柱形,顶部略细,镂雕荷叶、芦草缠绕状,荷叶巨大而张开。一张荷叶上有黑色乌龟爬行,口吐烟云,其旁有荷花,荷、芦中可见5只鹭鸶隐现其间。器底部有一平板以示水面,其上有孔,可穿绳结系。
   荷叶、水草、水鸟、龟等图案在宋、金玉器中非常流行。四川广汉南宋窖藏出土有龟巢荷叶带饰,北京丰台金代涡古沦墓出土有龟巢荷叶玉饰,与此作品应属同类题材。此外,上海地区的元代墓葬中也曾出土类似的饰荷叶、鹭鸶图案的炉顶。这表明此类作品的使用地域广泛,流行时间长,对后世玉器有很大影响。
炉顶  
   辽、金、元时期,人们习惯以玉器装饰帽顶,明以后风俗改变,不再以玉器饰帽顶,而改作为炉顶,鉴于此,后人统称这类装饰器为炉顶。
65.jpg
66.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28 21:55: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图67.青玉双鹤佩
   青玉双鹤佩,宋,长6.8cm,宽4.3cm。清宫旧藏。
   质似白玉,微带青色,鹤头相对,双鹤翅爪相接,作展翅欲飞状。上部有孔备穿系,知是佩饰。
   这件寓意祥瑞的双鹤佩的制作,受道教影响,并反映出宋代道教的发展。宋代道教影响的扩大同某些帝王崇尚道教有关。史书记载宋徽宗好道教,并把鹤作为祥瑞之物。玉雕中对称动物布局渊自唐代,但这种双鹤题材却是自宋代逐渐增多的。

图68.玉海东青啄雁饰
   玉海东青啄雁饰,金,直径7cm,厚2.1cm。清宫旧藏。
   此玉饰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为圆形,上部雕海东青啄雁及荷叶图案。海东青体小而敏捷,腾空回首,雁于海东青身下,回首与其对视,欲逃不能,身傍荷叶,一荷叶束而未张,一荷叶张而卷边,表明大雁已被迫降至荷塘,难寻生路。此玉饰两侧各有一椭圆形隧孔,可穿带或套入钩头,表明此物是一种用于人身的带饰。
67.jpg
68.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28 21:59: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图69.白玉龙钮押
   白玉龙钮押,元,长5.8cm,宽5cm,高4cm。
   玉押方形,略厚,底面有凸起的阳文图记,上部为龙形纽,龙身短而似兽身,头上有角,披发,四肢粗壮,肘部饰上扬的火焰纹,三岐尾,中一岐长,上冲与头顶发相接。
   押是一种符号,签画于文书,表示个人的许诺,后为使用简便而刻之。元代陶宗仪《缀耕录》记:“今蒙古色目人之为官者,多不能执笔画押,例以象牙或木刻而印之,宰辅及近侍官至一品者,得旨则用玉图书押字,非特赐不敢用。”据此可知元代用玉押者较用象牙、木刻类押者身份等级要高。
图70.玉镂雕双狮
   玉镂雕双狮,元,长7.3cm,宽5.2cm,厚1.7cm。清宫旧藏。
   玉质白净无杂色,为较厚的片状,镂雕大、小二狮,大狮卧伏而回首,前肢踏球,小狮直立,前肢举起,与大狮相戏。
   狮子生活于热带,在我国很少见,但很早即输入我国。中国历代工艺品中不乏狮子题材的作品,主要有两种:一种以真实的狮子为造型而加以变化,另一种较为夸张。目前见到的狮类作品多为传世品,制造年代的界定颇有难度,一般研究者以卢沟桥望柱饰狮及故宫断虹桥望柱饰狮的特征为参照来划定北方狮类作品的年代。此件玉狮为小头,腮部有弯月形弧线,具有明显的元代作品特点。
断虹桥位于太和门外、武英殿之东,单拱石券,横跨于内金水河之上。桥南北向,长18.7m,最宽处达9.20 m。桥面铺砌汉白玉巨石,两侧石栏板雕穿花龙纹图案,望柱上之石狮神态各异,宛然如生。桥之建造年代为明初或元代尚未定论。但此桥用料之考究、装饰之华丽、雕刻之精美乃紫禁城内诸桥之冠。
   此桥“断虹”之名为俗称,明清未见记载。
69.jpg
7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28 22:0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图71.玉双螭纹臂搁
   玉双螭纹臂搁,元,长10cm,宽3.4cm,厚1cm。
   臂搁玉色青白,有赭色斑,片状,长方形,两端呈“S”状,两侧下卷,正面凸雕双螭衔灵芝图案,背面饰云纹。
   此件作品为已知的早期玉臂搁。宋以后,玉器中大量使用螭纹装饰,但螭的形象已无汉代螭纹的特点,更似爬虫。双螭灵芝图案在元代玉器上较为多见,据此作品的样式、螭纹及灵芝的特点可确定为元代所制造。


图72.玉人物龙纹磬
   玉人物龙纹磬,明中期,长20.4cm,宽20.1cm,厚0.9cm。清宫旧藏。
   玉磬青白色,罄上方有一透雕双夔龙纹横梁,横梁两侧悬挂铜镀金链,其下挂磬。磬正面为云纹地,雕双龙戏火珠纹,两龙一仰一俯,分别占据玉罄左右各半。罄背面凸雕福、寿、禄三星像,又有松树、鹿、鹤、灵芝并二侍者,取“三星高照”之意。
   磬是古代乐器,一般为多件成组,按音阶排列使用。这件玉磬为单件,是由乐器演化的用于室内装饰的陈设品。双龙戏珠纹是明代宫廷器物上常用的重要图案。
磬  
   磬是佛教中的一种乐器,亦为佛教礼器之一。据史料载,中国自宋代以后,在汉藏佛教寺院中磬已普遍使用。磬的种类很多,据材质有铜磬、铁磬、玉磬等。根据用途,其外形也有不同,有大磬、圆磬、扁磬等。磬通常被设置于佛案右侧。在佛教召开法会或念诵时,由维那师以棓(木槌)击之,发出绵长悦耳之声,以磬声沟通神俗二界,且使闻者内心产生喜悦。
夔龙  
   夔,古代传说中一种奇异的动物,似龙,一足。《庄子·春秋》中记载:“夔谓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夔纹即这种独脚龙的侧面图案。玉器上的夔纹,最早见于商、西周时期,多见于彝器上。夔纹在玉器上出现的时间很长,自商、周至今,一直在玉雕工艺纹饰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在战国和汉代尤为兴盛。玉器上的夔纹线条比青铜器上的柔和,阴刻线除单线外,也有双刻线。
             
[夔] kuí 〔夔夔〕敬谨恐惧的样子。
【名】
传说中的一条腿的怪物〖aone-leggedmonsterinfable〗。商周铜器上多夔状纹饰 人名。相传为尧、舜时乐官〖musicaloffical〗。如:夔挚(夔:舜时乐官名。挚:太史挚,周官) 夔州〖Kuiprefecture〗,旧府名,府治在今四川奉节县
71.jpg
72.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