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知道,人類與自然界的各種生物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在世界各地都有畜養寵物的習俗。而把一些昆蟲特別是把蟈蟈作為寵物來畜養的,恐怕就只是中國的一種獨特的文化傳統。畜養、玩賞蟈蟈當中有不少學問,也許您還不太了解。
為此,我們從1997年冬天開始歷時兩年,為您專門拍攝了“蟈蟈趣談”這一期《中國風》節目。
主持人:在冬季裏畜養、玩賞蟈蟈的人不僅在北京有,在天津、山東的濟南、河北的保定、易縣等地都有不少人從事這項活動。
人們畜養、玩賞蟈蟈不僅是為了觀賞,更重要的是為了聽蟈蟈那悅耳的叫聲。蟈蟈的叫聲各不相同。為了讓蟈蟈叫得好聽,人們還發明了一種專門的技術。
我們知道蟈蟈的叫聲是由雙翅的磨擦產生的,如果翅小而薄,鳴叫時振動的頻率就快,聲音就又尖又高;如果翅大而厚,振動的頻率就慢,聲音就低沉渾厚。這就是蟈蟈的叫聲各不相同的原因。
為了改變蟈蟈的叫聲,大約在清代發明了一種點藥的技術,這一技術至今沒有失傳。這是一種帶有粘性的藥膏,是由松香、白蠟和硃砂熬製的。硃砂只是起到裝飾作用。點藥是用一個特製的工具,加熱後蘸上點藥膏點在翅膀上。點上藥之後,翅膀就增加了重量,雙翅的振動自然要減速,這就引起共振的變化,因而音色也就發生變化。這裡點藥很重要,點在雙翅的什麼位置,點多少藥,就要靠個人的經驗了。這件事要行家才能做得好。
主持人:我們知道蟈蟈是夏秋之季生於野外的一種普通的昆蟲,大多數人特別是兒童對它是一點也不陌生的。那麼,在冬季裏畜養、玩賞蟈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呢?天津南開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孟昭連,除了從事專業教學之外,多年來對畜養玩賞昆蟲特別是畜養玩賞蟈蟈這一傳統習俗很有研究。
天津南開大學副教授孟昭連:畜養和玩賞蟈蟈,在我國歷史非常悠久,早在《詩經》當中,就有對蟈蟈、蟋蟀等一類昆蟲的鳴叫聲,形狀的這一類描寫,明確記載人工畜養,玩賞昆蟲,大約是在宋代。明確記載賞玩蟈蟈是在明代。當時北京是首都,京城,從宮中到民間都有人畜養蟈蟈、蟋蟀這一類冬蟲。後來到了清代,人工畜養冬蟲作一種玩賞活動在北京城裏很普遍了,清代的幾任皇帝,從康熙、乾隆到末代皇帝他們都對畜養蟈蟈感興趣。清代的北京人也是非常喜歡蟈蟈,當時為滿足市場的需要,出現專門孵育冬蟈蟈,供應市場的這種行業,而且當時價格非常之貴,要好幾兩甚至好幾十兩銀子。
主持人:說到這裡,您也許會問冬季裏畜養,玩賞蟈蟈有什麼意義呢?讓我們來聽聽幾位朋友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天津市民——一位老人:它這個東西,玩呀,各有各的樂法,你看那個唱歌的、釣魚的、打牌的各有各的喜好,這個呢他晚上一聽蟈蟈一叫,心裏特別舒暢,睡覺睡得好,聽蟈蟈叫就睡著了。
孟昭連:而且確實呀蟈蟈的鳴叫聲能滿足人們對自然情趣的追求。
學者畫家李燕:當我們聽到蟈蟈的叫聲,都會感到一種祥和的氣氛,就會覺得只有我們生活在一種安定和平的環境裏,我們才能聽到這种太平盛世的聲音。
主持人:看來,我們不能把畜養,玩賞蟈蟈看成是“玩物喪志”“不務正業”,應該說這是一種有益於身心健康的活動。
主持人:蟈蟈的彈跳力很強,所以畜養蟈蟈非得有裝蟈蟈的器具不可。行家管這種器具叫蟲具。在民間各種蟲具,特別是裝冬天蟈蟈的蟲具都是非常講究的。這裡邊可有不少學問。
天津南開大學副教授孟昭連:夏天、秋天養蟈蟈都是籠\子,籠\子的優點是通風、透光、傳音也比較好。到了冬天籠\子就不行了,古代為了給冬蟲保溫,需要揣到懷裏面,養蟲的蟲具是葫蘆。是因為葫蘆它保溫、輕便、便於攜帶,到後來由於人們的努力,它本身成為一種工藝品。蟈蟈葫蘆既是工藝品,又是實用品,一隻好的葫蘆可以和蟈蟈的叫聲產生共鳴,使蟈蟈的叫聲更洪亮,更好聽。蟈蟈葫蘆的造型是多種多樣的,它的製作方法也有很多種。本長葫蘆的製作是最簡單的。所謂本長就是天然長就的。這只本來就是扁圓形的葫蘆,加上雕刻就成了一隻玲瓏可愛的蟈蟈葫蘆了。大多數的蟈蟈葫蘆都是經過加工製作而成的。這當中範制葫蘆的數量最多。範制葫蘆的原理並不複雜,它是根據幼葫蘆柔嫩可塑的特點,把事先做好的模具套上,讓葫蘆在模具裏生長,葫蘆成熟後就成為與模具一樣的形狀了。模具的製作要先有木胎,木胎可以有各種形狀的,有些還可刻上花紋圖案。然後利用這種陽紋木胎用石膏灌注成陰紋的石膏模子。套上模子的葫蘆成熟並定形後,要及時打開模子,讓長好的葫蘆重新通風透光,再生長一段時間才能採摘。這些看上去不難,做起來卻不容易。另外,加上自然條件等方面的原因,範制葫蘆的成功率並不是很高的。
剛採摘下來的範制葫蘆要進行刮皮、風乾,再經過日曬,才能使葫蘆的顏色逐漸變深,葫蘆也才能更好看。範制葫蘆有兩種,一種是素模葫蘆,一種是花模葫蘆。花模葫蘆長成後上面有各種花紋圖案。有的圖案是詩詞書法;有的圖案是人物;有的圖案是花草等等。素模葫蘆有的要再進行加工,有的不再加工。不再加工的素模葫蘆有多種造型。形狀像玉米棒子的,叫棒子葫蘆。畜養蟈蟈以棒子葫蘆效果為最佳,因為,直筒形狀容易產生共鳴,發音集中渾厚,低音豐富。形狀如雞心的,叫雞心葫蘆。雞心葫蘆內部空間較大,蟈蟈在裏邊活動自如,發出的聲音洪亮動聽。形狀如同古代的油瓶的,叫瓶子葫蘆。蟈蟈在這種葫蘆裏發出的聲音低沉,音量也較大。素模葫蘆的造型還有很多種,幾何形狀的就很常見。素模葫蘆的再加工就更有說道了。這種是在素模葫蘆上燙花,或者叫烙花。可以烙出各種花紋圖案。行家管這叫火燴葫蘆。還有一種叫押花葫蘆。押花講究層次,要使畫面表現出大小、遠近、高低、濃淡,讓葫蘆表面呈現出浮雕的效果。除了範制葫蘆,還有勒(lei)制葫蘆。這是趁葫蘆幼時,把一個用繩子結成的網套在葫蘆上,長成後的葫蘆表面就出現了這種一個又一個的菱形凸起,很是新奇。蟈蟈葫蘆不僅要有一個造型好的身子,還要配上口和蓋。所說的口就是粘合在葫蘆上的一個圓環。做口的材料有象牙的,也有木材的。象牙的口叫“牙口”,有較高的觀賞價值,最常見的是木質的口。這種口多數是用紫檀木、紅木,花梨木等硬木做成的。木質的口以紫檀木為上等。蟈蟈葫蘆的蓋是扣在口上的,是控制蟈蟈出入的。蓋有木蓋、牙蓋和瓢蓋三種。木口用木蓋,牙口用牙蓋。在瓢蓋上還可以鑽眼,有五眼、七眼、九眼的。瓢蓋上有了這些眼,可以使蟈蟈的叫聲產生更多的共鳴聲。很多葫蘆蟲具都有蒙芯,蟈蟈葫蘆很少有蒙芯,蟋蟀葫蘆是一定得有蒙芯,在這裡也不妨讓我們大概地了解一下。蒙芯是葫蘆蟲具最上端粘在蓋的這部分。做蒙芯的材料有椰子殼、象牙、玳瑁,也有翡翠、瑪瑙的等等。蒙芯的造型和圖案花樣非常多。從外形上來說分為平蒙芯、高蒙芯和立體蒙芯三種。平蒙芯是一個稍微向上凸起的圓形薄片。常常雕刻有萬字、梅花、山水、葡萄等圖案。高蒙芯很像一個雕琢精細的小圓籠\子。以玳瑁、象牙製成的最為珍貴。上面運\用浮雕、鏤雕等不同技法雕刻出種種花紋圖案。立體蒙芯實際就是一尊微型雕塑。這種蒙芯具有比較高的工藝水準。高蒙芯和立體蒙芯所雕刻的題材大多是花草、人物、動物或幾何圖案。常見的還有龍戲珠圖案。另外,梅花、蓮花、松鶴、八仙等等也是常見的。這些雕刻還有動靜之分。所謂動就是指圖案中某些部分是可以活動的,這要求有較高的雕刻水準。
蟈蟈葫蘆有一個蟋蟀葫蘆所沒有的附件。這就是“膽”,它是一個用銅絲盤成的簧。用法是把它卡在葫蘆口內。一方面是當蟈蟈鳴叫時,銅絲受到振動,能產生共鳴的效果,使叫聲更好聽。另一方面是用它把蟈蟈擋在葫蘆的腹部,以免蟈蟈爬上來碰斷它的腿和須子。
主持人:可以說蟈蟈葫蘆等一些蟲具也是一個工藝美術的世界,這個世界同樣是豐富多彩的。
天津南開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孟昭連:葫蘆作為一種工藝,在中國也有很長的歷史,也培養了很多人對葫蘆器具蟈蟈蟲具的愛好,一些精品葫蘆價值很高,也很有收藏價值。
萬永強:好的品種,您看像這種,這種是名人種的,在民國期間,這個人種葫蘆種的比較好,比較有名氣。像這個葫蘆,這個人叫史老啟。
主持人:蟈蟈葫蘆的收藏除了是早年間名人種的之外,再就是年代久,製作精良的葫蘆較為珍貴,保定的夏美峰先生就收藏著好幾個清代的蟈蟈葫蘆。
夏先生:我這個收藏的跟別的藏品不一樣。收藏畫,就是擺著它。不使用它,我這個呢,既玩蟲,也是收藏,另一方面還能使用。有實用價值。
夏先生收藏的清代的蟈蟈葫蘆有好幾個,這個是雞心葫蘆,口蓋是象牙的,蒙芯是用犀牛角雕刻的,上邊的圖案是仙鶴。這個蟈蟈葫蘆的口蓋是象牙的,上邊雕的圖案是“龍鳳呈祥”,葫蘆身子的圖案是燙花的。這個大墩形狀的蟈蟈葫蘆現在已經很少見了。蓋上雕的這些小眼叫胡椒眼,雕刻的難度較大,沒有一定的水準是做不了的。這個蟈蟈葫蘆的蓋,就更難雕刻了,它分上下兩層。非得是高手才能做出這種絕活。正是由於這些蟈蟈葫蘆精細、優良的做工與雕刻,才使它們成為收藏者心目中的珍寶。
主持人:精美的蟈蟈葫蘆使蟈蟈這種很普通的昆蟲顯得更加珍貴。那麼蟈蟈是怎樣的一種昆蟲呢?
在現代昆蟲分類學上,蟈蟈屬於螽(Zhong)斯料蟈蟈亞料,蟈蟈體色有多種,它的顯著特徵是頭臉碩大,牙齒發達銳利,後腿長大健壯,有極強的跳躍能力。在我國蟈蟈的種類很多。畜養、玩賞蟈蟈的行家們給蟈蟈的分類與昆蟲學上是不一樣的。民間傳統的分類法,主要有這麼幾種:鐵蟈蟈、體色發黑,很像鐵皮的顏色,人們又叫它黑蟈蟈。這種蟈蟈個頭大,雙翅寬厚,叫聲洪亮低沉動聽,是畜養、玩賞蟈蟈中最好的一種,主要產在北京、山東等地的山區。綠蟈蟈、通體發綠,雙翅金黃,不帶雜色,鳴叫聲、高亮尖脆,主要產在平原地區。草白蟈蟈體色雜亂,以褐色為主,間有黃色,主要產在丘陵雜草叢中。山青蟈蟈很像綠蟈蟈,顏色更深,體形也較大。
孟昭連:蟈蟈在傳統觀念裏,它屬於害蟲,認為它和蝗蟲相類似,現在經過專家們的研究,蟈蟈在生活習性上跟蝗蟲有很大的差別,蝗蟲吃植物,不吃昆蟲。蟈蟈完全不同,它是雜食性昆蟲,它的食料主要是以小昆蟲食料為主,植物像莊稼綠葉也吃,所以從這個意義來講蟈蟈在保持生態平衡特別是現在以蟲治蟲,生物防治方面起到正面的作用,實際上它是益蟲不是害蟲。
主持人:那麼蟈蟈為什麼喜歡振動雙翅發出叫聲呢?
孟昭連:鳴叫是同類之間的交流手段,就像人類的語言一樣,我們可以在野地裏我們發現當雄蟈蟈鳴叫時,不久雌蟈蟈就會爬過來,很可能是雄雌之間的聯繫方法,另外昆蟲的鳴叫也是一種報警,警戒的方式,我們捕捉它,捉不到的時候,它的叫聲比較淒厲,比較急促,實際上是向同伴發出警告,然後驚慌逃跑。
主持人:在我國不僅有不少人愛好畜養,玩賞蟈蟈,還有一些畫家畫蟈蟈。下面我們就和您談談畫蟈蟈。
李燕:說起畫蟈蟈,在中國繪畫歷史上,它是列入畫草蟲這一“工”的,在我們中國繪畫的歷史上是很久遠了。從現在我們就能看到“五代”和“宋代”那時候畫家筆下他們所創造的一些工筆草蟲的形象,那時候大部分是以螞蚱、蝴蝶、螳螂這樣一些題材佔據畫面,畫蟈蟈的人是很少的。那麼到了中國的明末清初這個時候,由於人們養蟈蟈的風氣開始興盛起來了,這時候開始有人畫蟈蟈了,在近代應該提到的那首先應該提到齊白石先生。他首創了一種畫法,就是用工筆這樣一種技法畫草蟲包括畫蟈蟈,同時他加一些大寫意的配景,這樣一種粗和細,豪放和細緻的這麼一種強烈的對比,使得畫面自然氣息更加豐厚。那麼在寫意技法畫草蟲方面,應該提到的,最著名的畫家王雪濤先生。他用小寫意的技巧來畫草蟲,包括畫螳螂呀、螞蚱呀,蝴蝶呀,還有蟈蟈。
俗話說:長江後浪推前浪,同樣,畫工筆草蟲這樣的畫家一輩也是比一輩強的,那麼在現代有這樣一個專攻草蟲特別是最善於畫蟈蟈的一個畫家,他叫許鴻賓。他是中央美術學院畢業的。作為第一期的花鳥畫的學生,在這裡他受到正規的美術教育,得到了當代著名的藝術大師的教導,他的老師有郭味蕖,李苦禪教授、田世光教授、俞致貞教授等等。他以一種科班的功底,來滋育這樣一個小小的題材,可想而知他是達到什麼樣的深度。
畫家許鴻賓:我今年65歲了,這可以說從五歲畫,畫了60年了。一直沒有間斷畫這個草蟲。到了中央美術學院受到了國畫大師李苦禪先生的教導,他對我畫草蟲很感興趣。我畫了蟈蟈,給我補個白菜,上邊寫著,他寫上“鴻賓畫蟈蟈,苦禪補白菜”,這是對學生一個鼓勵,像這種小品,給我補七、八張。因為畫草蟲在全國是很少的,古人也畫的少,畫蟈蟈到齊白石才見,王雪濤的蟈蟈,(畫的)比較生動。齊白石畫的是比較工細入微。我是學的這兩個畫家的長處。
許鴻賓畫的蟈蟈姿態各異,生動傳神。他的“百蟈圖”畫了上百隻蟈蟈,角度、動態各不相同。把蟈蟈之間的嬉戲、鬥架、大小蟈蟈等等都表現在一幅長卷上。他用雙勾技法畫蟈蟈的“須”更是令人叫絕。
李燕:他筆底下的蟈蟈須最能夠看到他筆下的功底的穩重、沉著,因為他的老師黃鈞先生就特別善於用雙勾來畫蟈蟈的須,那麼細的蟈蟈須用雙勾的線來表現,難度相當大,恐怕在當今能夠繼承黃鈞這種技法的大概就是一個學生了,那就是現在60多歲的許鴻賓先生。這一筆須它不是完全勻稱的,因為那是連線,它是由粗而細,慢慢地勻速運\行,來創作出來的,這實在是中國工筆畫,或者說白描功夫裏面相當吃力的這樣一種技巧。
許鴻賓:我為什麼特別喜歡畫蟈蟈呢?我認為蟈蟈在草蟲裏邊是最英俊的這麼一個蟲類。它比較好看,叫喚得還好聽,人們都喜歡它。所以我下的功夫比較大。人們給我起了個綽號“蟈蟈許”。
主持人:說到這裡,您也許會想到,蟈蟈是夏秋之季生於野外的一種昆蟲,那麼,冬天裏的蟈蟈是哪來的呢?我想您應該猜到了,冬天裏的蟈蟈是人工孵育出來的。
當雌雄蟈蟈交配之後,雌蟈蟈把產卵管插進土裏,開始產卵。在自然界第二年五、六月份孵化出幼蟲,為了適應人們冬天玩賞蟈蟈的習慣,畜養蟈蟈的行家們找到了人工孵化蟈蟈的方法。
孟昭連:民間一般是把頭一年的卵保存到第二年,每年卵到四、五月份發育膨脹到相當程度,然後放進冰箱冷藏限制它的發育,到八月份再把這個卵拿出來,很快就可以孵化成小蟲,小蟲如果發育正常,每七天蛻皮一次,每次蛻皮都把蛻下的自己的皮吃掉,而且它的身體比原來增大一塊,經過六次蛻皮之後,就可以羽化成成蟲。再經過幾天,它就開始鳴叫,它的鳴叫標誌它發育得完全成熟。進入十、十一月,蟈蟈的成蟲就可以進入市場。
主持人:人工孵化蟈蟈不僅滿足了人們冬季畜養,玩賞蟈蟈的需要,而且在客觀上還有生態學上的意義。
孟昭連:人工繁殖蟈蟈,對人們的文化生活有作用,客觀對延續蟈蟈這個物種起到有益的作用,現在我們正在提倡生態平衡,人 類和自然的共存,農藥的使用,在我國很多地區(蟈蟈)接近滅絕,蟈蟈的繁殖都選育優良品種,這對物種的延續保存更是有好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