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6-1-20 12:54:15
|
显示全部楼层
“包浆”一词用于蟋蟀盆不是很好,瓦罐无“浆”可包,不同于其他基材文物的鉴定,如竹、象牙等内在的物体经长期的氧化反应(这种反应是很慢的),且经玩家的长期把玩,暴露在外的部分会形成竹黄、象牙黄等。瓦罐的基材一般不会发生氧化反应,但会随年代及环境条件的变化会发生风化,长期把玩摩挲表面(皮)会均匀柔和平整,此光柔和,也就是楼主讲的不是“贼光”。楼主所讲的“包浆”其实是玩者长期把玩的痕迹。蟋蟀盆包浆其实是一种工艺,各时期都有应用,在民国时期盛行,其色泽给人以厚重古朴感,现更多运用于造假中,年代久远的包浆更能蛊惑人,但表皮色泽同内层会有明显的区别。
蟋蟀盆前人留下的资料很少,这给鉴定带来一定的难度。但每一匠人会有自己的风格,不同年代会有其时代的烙印,也有其当时特有的制造工艺,盆也有其外在的尺寸,包括高度、直径、边长、壁厚等,印章,用材,模具痕迹等,鉴定应多从这方面入手……个人浅见,不对见谅。
楼主的帖很好,给人很多启迪,在蟋蟀网也常见您的大作,学习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