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胚
选胚是树桩盆景创作的第一个步骤。 首先要断定被 选桩头经移植后能否成活,第二要判断被选桩头是否有 造型前景。
2.打胚
打胚也即改树。从原野挖来的树桩形态不一,枝条 横七竖八,杂乱无章。故必须根据树桩的头、根、干、枝等适合哪种盆景树型;从树桩的各个角度仔细观察,选择日后该盆景的观察面;最后还要设计枝托的位置。只有综合三方面的因数去对树桩打胚改造,才会有坚实的基础,才会让树桩成材。
3.种植
树桩种植前,要对伤口进行消毒封闭。初植可用地植,也可用盆栽。地植对根系生长有利,树桩生长迅速,成材周期短;而盆栽则方便控制根系的造型。树桩种植后的日常管理十分重要, 要保证环境的温度、湿度、阳光、水分;要进行合理施肥。
4.培育
树桩经过初植,开始生根,并逐渐枝繁叶茂。这时不应操之过急,应任其“疯长”,以促进其根系发达。进入育干期,则按照拟好的构图,逐步反复截干蓄枝,修剪闲杂,顺角弯枝、起托造型。经过漫长的种植栽培,细心维护打理,您的优秀作品必定成功!
树桩盆景根部处理技巧
自然界深山老林溪边涧畔的一些老树,由于泥土被水冲击而流失,树根常裸露于地面,蟠曲如龙爪,非常奇特。为了使树桩盆景也能产生这种形态,提高观赏效果,可用提根法来达到此目的。
(1)深盆高栽壅土提根法先将树桩栽于深盆中,使其主根和侧根高出盆面,然后在根部周围壅土成馒头形,不使根外露。一年后,用小耙自上而下一层层掏去表土,每掏一层后间隔半年至一年再掏一层,使树根逐渐露出土面,不致因突然露出土壤而损伤根的柔嫩组织。经2-3年后,再结合翻盆,逐年将根向上提,使树根裸露即成。
(2)圆筒沙培提根法选深40-50厘米的圆筒,在筒的下部填培养土10-20厘米,然后把易发侧根和不定根的树种桩胚栽人圆筒,再用河沙填满圆筒,并加强肥水管理,待桩根在筒中生长伸入培养土层后,分3-5次逐渐掏出上面的河沙。每次掏沙间隔半年或一年。待根长好后,即可把树桩从圆筒中脱出,栽于浅盆,栽时予以适当整修造型,使根裸露于盆面。
(3)深盆平栽冲水提根法树桩深度栽植以根不露出盆面为好,栽后植株根系不断向深处伸长。养护一段时间后,在每次浇水时,提高水壶,使水冲于根部,逐渐将根部泥土冲掉而使根部露出。再结合翻盆提高根部的栽培位置,使根部裸露部分逐渐增多,使其造型逐步完美,以供观赏。
岭南盆景的越冬过春
岭南盆景的栽培过程,是经过地栽整形后,再上盆修剪造型而成,用盆多以中、浅的陶盆为主,有些也栽在瓷盆、石盆上,更有些配以石山、湖水,甚至有些种在岩石上(抱石或附石),所以在盆上的泥土不多,呈现既浅而露根,然而它们又属阳性植物较多,常摆放在阳台、露天天台或庭园小院中,保水保温性稍差,更经不起寒霜和冷风冷雨的吹打。因此岭南盆景的“越冬过春”的养护就较为重要。
首先是防寒防霜。在“白露”、“秋分”前要施足磷钾肥,待它在秋季的“小春天”里有足够的养分,使其生长旺盛,增强它的抗寒能力,在霜期来临前(大多在立冬后至立春前)有条件的最好搭些防风防霜网棚,但一定要透气透光,散盆单件的家庭摆设盆景最好放在背北朝南通风透光的地方,以防霜冻。在霜后的早晨,要淋水洒叶,冲去叶面的霜雾。
其次控制水肥也很重要。一般过了秋季,步入“立冬”后,植物生长缓慢,吸收水分相对减少,到时必须做到视盆给水,减少施肥或不施肥。(绝对不能施速效肥)。因为水肥过多会积聚盆底,严冬来临时会造成“冷脚”现象,使根毛长期处于湿冷状态,一到天气转暖,细菌繁衍,根毛腐败,没有根毛吸收水分而导致整枝枯萎。
寒冬严霜过后,便是初春,“春寒峭料”,初春的北风夹着冷雨,一遇到暖和,那些冷坏了的植物便看出了有皱叶现象。注意及时掀开防寒网棚,让其透风透光或搬到不太强烈的阳光下照射,给少量淋水,待它慢慢苏醒。
“越冬过春”后便是万物生机之时,要抓紧时间转盆、换泥、修剪和施肥,使其“旧貌换新颜’。一般生长期在3—4年的盆景会出现根系围绕盆边,盆面泥土板结,老根或烂根甚多,有的根头中间有空壳现象(即很少根)。泥土霉烂,细菌较多,影响树势生长和来年的抗寒能力,因此最好转盆。转盆最好按树的造型进行一次大修剪,把枯黄和不必要的部分截去,换上新泥。其它一些已经上盆生长时间不长,暂时不需要换泥的盆景,需把霜冻坏了的枝丫和树叶修整一下,再施上有机肥,让它有充足的养分发芽、分枝,迎接盛夏,直至顺利的完成“越冬过春”养护过程,保证在一年四季都能生长旺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