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说有一年乾隆爷去承德避暑。轿辇行至河北境内一个四面环山、林木茂盛的地界,乾隆爷在轿内忽然听到一阵婉转悠然的鸟鸣。这鸟鸣不同于百灵“十三套”的复杂多变,但听来却格外的清新自然,不觉使人心情霍然,暑热尽消。即便是贵为九五之尊的乾隆皇帝也不由得为之一震:朕于深宫大内,不知见了多少珍禽异兽,养过多少“净口百灵”,却没有听过如此美妙的天籁之音,可惜可惜……当下便在轿内跺脚三下——这是旧时轿行中的规矩——跺脚一下停轿、两下落轿、三下就要挑轿帘儿闻乘轿者有何吩咐了。据说当时的随行官员中就有宰相刘墉。皇上问他是什么鸟在叫,随员们也未曾注意都不知道。这时刘大人看到一只很小的鸟飞跑了。起轿再走时,他就加了注意。行不多时,一只小鸟在官道旁的树上清清亮亮地叫个不停,皇上一听正是刚才那种鸟鸣,当下就命令落轿,并亲自出轿察看。这时,刘墉奏道:
“启禀圣上,依臣之愚见,此乃‘三色六语’鸟。” “何谓‘三色六语’“回皇上,此鸟黑顶白腹而灰翅是为‘三色’;其鸣曰‘叽叽红’、‘叽叽红’此乃六语。” “刘爱卿所言甚合朕之心意。但不知何故改鸣‘叽叽水’“回皇上,今天干气燥,此鸟改鸣‘叽叽水’是为查圣上之路途劳顿,为圣上祈雨解暑之举。” 乾隆爷听了大喜,马上就命令随员逮鸟。众人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逮到了小鸟。由于当时路上只带了百灵笼,就把这小鸟装入百灵笼内让皇上御览。可是那鸟身材娇小,性野怕人,呈到皇上面前突然面对着一个金光四射的人物就越发害怕了,加上百灵笼笼条的间距大,那鸟竟一抿翅儿从笼条间钻出,飞了。
这小鸟就是“红子”。
乾隆爷自然下令再逮,同时快马加急返回京师“造办处”令造办处立马儿赶造新鸟笼。当时造办处的师傅们没见过红子,只知道它能从百灵笼里飞出去,就把百灵笼的笼条加密成72根条,这下就连大点儿的蜂鸟都飞不出去啦!
笼子送到热河,红子装进新笼。皇上还是不高兴:跑是跑不了了,可是笼条太密,看着挡眼。于是又二返头堂重做。经过仔细考虑、重新设计、精细制作,造办处的师傅们造出了流传至今的红子笼规格——64根条,外径290毫米,高200毫米。新规格既考虑了鸟与笼的比例(百灵笼对红子来说太大),又便于观赏。甚至考虑了人体工程学——天津红子笼就比北京笼外径多5毫米,虽说只是5毫米,但您提着天津笼就“打腿”、“架胳膊”,北京笼就没有这些个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