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原作: 大江东去</p><p /><p /><p>钟明大师,真名徐忠明,又作徐钟明,原籍湖北省,曾在一旧刀铺学徒,后转至上海定居,改作铜匠,也兼作银器小件,后因其爱养鸟,且自制笼钩自娱,因其有雕刻金属手艺,故笼钩制作工艺日趋精益,求其钩者络绎不绝,故其钩高至数两黄金高价而不可得。其制笼钩之名气闻名于世,其笼钩有文钩武钩之分,文钩以阳刻名人诗词为主,武钩高浮雕之盘龙饰其钩身,龙头高昂,龙眼嵌宝石或钻石,笼口含珠,双须颠动,煞似活灵活现。然,老人后染烟毒,不能自拔,借上海水泥大王的旧杨树浦仑库内栖身,晚景甚为凄凉。然而近从南京著名鉴赏家万德金先生处,见有钟明高徒吴九如先生的绣眼笼钩,及证明钟、吴二人师徒关系及传艺过程之文件,系民国时期用当时最先进的“诃罗版”印刷技术印制的原件,可以证实所谓世传的“钟明钩”,大多为其高徒吴九如制,特别是钟明沉耽于鸦片之毒害后,巳丧失制钩能力,全凭高徒吴九如*刀,而有人甚至言吴九如之钩是青出于兰而甚于兰,故世传之钟明钩绝大部分为吴九如所制,早期作品多刻有一凸钟形印章内含日与月两个小图案,后吴九如在钟明死后来到南京,其钩盘的印章便改一方形吴字印鉴,但其艺术价值应该与其师不相上下。因此我们可以把钟明钩作为钟明与吴九如共作之钩,此二人的作品应视为一类,不分伯仲。吴九如在南京定居后,其孙辈之后人文革中生活困苦,难以度日,遂将祖传名钩及相应之照片,无奈变现至有上述一段轶闻。<br /> 钟、吴二位大师虽早巳作古,但二人的遗作传世也不多,因这笼钩的制作相当耗时费力,钟在世时一年也不过做二、三把,江苏浙江一带的鸟友,少说也要以十万计,故得其钩者,可谓凤毛鳞角耳!目前这鸟钩己上文物档次,且有价无货,十年前的海外华人收购价逾二十多万,今日市价几何似在不言中。</p><p /><p /><p><font size=\"4\"> 钟明与吴九如其人</font></p><p /><p>谈到钟明与吴九如师徒的轶事,以及与南京的渊源。可能有人会有疑义,这吴九如本事再大,怎么会超过师付呢?这论段未免下的过于武断了吧!当然,对于八十年前的旧案,我们很难找到确凿无疑的历史材料,我的论述主要是根据现收藏于万德金先生的一份历史资料,这是一张影印着吴九如制作的盘龙凸刻唐诗的一把绣眼笼钩照片,以及对该笼制作人吴九如的背景资料史实的书证,由于本人电脑技术不佳,发此照片比较困难,特将文字说明,择其要者,以享鸟友。<br /> 吴君九如,南翔世居也。生长于乡东茅舍,幼雅入学,书文总习,专嬉玩动物类,如鸟禽犬兔等。........越年,学业米商,悒悒末果,所醉翁之意不在酒耳。特坚定个志,访投名士,得遏徐公、钟明、荣林,称为师尊,诚聆训导,雕刻金属之艺术。........深得研博,愈广经历以来,平所出品之鸟笼、铜钩,盘龙团座,镌刻山水、人物、花卉,益发新奇,不愧师教。有道是青出于兰,精细玲珑,令人爱不舍弃之慨。..........<br /> 另:在吴九如制作之笼钩照片左侧有“槎溪”二字,据考,南翔县实有槎溪河,此二字可能为吴氏籍贯之代称,或以此作为其名号,亦有可能。此历史文献实为吴九如定居南京后,由其吴氏子孙,在文革中于穷困无奈之中,将这珍贵资料连同笼钩一起售出,这道出了钟明与吴九如师徒与南京的一段因缘。另外由此也可证实,世传之钟明钩,有如下几种可能,一则为钟明一人独立制作,这类鸟钩量极少,且多为民国初年之物件,一则为钟明与吴九如二人合作制得,(因钟明吸食大烟,只能一旁指导,实由吴九如执刀)但标记仍为钟印底盘上凸刻一园点(代表日)右旁刻一月牙(代表月),二者一合则为一个明字,此为钟明笼钩多用的标志。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钟明过世后,则由其高徒吴九如独立制作,吴定居南京后,其笼钩的印记逐步改成凸刻的吴字方印。据上海着名人士王少卿,厉瑞兴,沈宝升的题记,吴钩对于钟钩实以青出兰而盛于兰之葆奖,可想而知如果把钟钩与吴钩并为一谈,应该言之不谬。而就其贡献而言,吴九如当不在钟明之下,吴的知名度虽不如钟,但过去的徒弟是有着“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礼数的,不像现在一些行当,常常教会徒弟,气走师付,甚至能造师付的“反”。人有艺德,知名不具的事,现在是谈不上了。</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