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1-13 22:03:05
|
显示全部楼层
黑喉石鵖 中等体型(14厘米)的黑、白及赤褐色鵖。雄鸟头部及飞羽黑色,背深褐,颈及翼上具粗大的白斑,腰白,胸棕色。雌鸟色较暗而无黑色,下体皮黄,仅翼上具白斑。亚种presvalskii的喉皮黄,下体黄褐。与雌性白斑黑石鵖的区别在色彩较浅,且翼上具白斑。喜开阔的栖息生境如农田、花园及次生灌丛。栖于突出的低树枝以跃下地面捕食猎物。小型鸟类,体长12~15厘米。雄鸟上体黑褐色,腰白色,颈侧和肩有白斑,颏、喉黑色,胸锈红色,腹浅棕色或白色。雌鸟上体灰褐色,喉近白色,其余和雄鸟相似。雄鸟前额、头顶、头侧、背、肩和上腰黑色,各羽均具棕色羽缘,下腰和尾上覆羽白色,羽缘微沾棕色,尾羽黑色,羽基白色。外侧翅上覆羽黑褐色,内侧上覆羽白色,飞羽黑褐色,外翈羽缘棕色,内侧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基部白色,与白色内侧翅上覆羽一起形成翅上大块白色翅斑。颏、喉黑色,颈侧和上胸两侧白色形成半领状,胸栗棕色,腹和两胁淡棕色,腹中部和尾下覆羽白色或棕白色,腋羽和翅下覆羽黑色,羽端微缀白色。 雌鸟上体黑褐色具宽阔的灰棕色端斑和羽缘,尾上覆羽淡棕色,飞羽和尾羽黑褐色,羽缘均缀有棕色,内侧翅上覆羽白色,形成翅上白色翅斑。下体颊、喉淡棕色或棕黄白色,羽基黑色,胸棕色,腹至尾下覆羽棕白色,翼下覆羽和腋羽黑灰色,羽缘棕色。幼鸟和雌鸟相似,但棕色羽缘更宽而显著,眼先、脸颊、耳羽黑色,颏、喉羽端灰白色沾黄,羽基黑色,其余似成鸟。 虹膜褐色或暗褐色,嘴、脚黑色。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平原、草地、沼泽、田间灌丛、旷野,以及湖泊与河流沿岸附近灌丛草地。从海拔几百米到4000米以上的高原河谷和山坡灌丛草地均有分布,是一种分布广、适应性强的灌丛草地鸟类。不进入茂密的森林,但频繁地见于林缘灌丛和疏林草地,以及林间沼泽、塔头草甸和低洼潮湿的道旁灌丛与地边草地上。栖息在开阔的环境如农田、花园及次生灌丛。栖于突出的低树枝以跃下地面捕食猎物。繁殖期主要见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四川、陕西、贵州、云南、西藏西部及南部,冬季见于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及海南岛和台湾。国外分布于欧洲、亚洲和非洲,从冰岛、英伦三岛、丹麦、一直往南到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地中海等西欧和非洲,往东到马达加斯加、沙特阿拉伯、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中东、高加索、原苏联南部、伊朗、伊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中亚、西伯利亚,一直到堪察加半岛、远东、朝鲜和日本。食性:主要以昆虫为食,主要有蝗虫、蚱蜢、甲虫、金针虫、叶甲、金龟子、象甲、吉丁虫、螟蛾、叶丝虫、弄蝶科幼虫、舟蛾科幼虫、蜂、蚂蚁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也吃蚯蚓、蜘蛛等其他无脊椎动物以及少量植物果实和种子。
迁徙:我国主要为夏候鸟,部分在我国越冬。通常在3月末4月初迁来繁殖地,9月末10月初开始飞往越冬地。
叫声:责骂声tsack-tsack,似两块石头的敲击声。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平时喜欢站在灌木枝头和小树顶枝上,有时也站在田间或路边电线上和农作物梢端,并不断地扭动着尾羽。有时亦静立在枝头,注视着四周的动静,若遇飞虫或见到地面有昆虫活动时,则立即疾速飞往捕之,然后又返回原处。有时亦能鼓动着翅膀停留在空中,或做直上直下的垂直飞翔。在繁殖期间常常站在孤立的小树等高处鸣叫,鸣声尖细、响亮。繁殖期4~7月。繁殖期间雄鸟常站在巢区中比较高的小树枝头鸣唱,雌鸟则致力于筑巢。通常营巢于土坎或塔头墩下,也在岩坡石缝、土洞、倒木树洞和灌丛隐蔽下的地上凹坑内筑巢。巢呈碗状或杯状,主要由枯草、细根、苔藓、灌木叶等材料构成,外层较粗糙,内层编织较为精致,内垫有野猪毛、狍子毛、马毛等兽毛和鸟类羽毛。巢为外径10~15厘米,内径5.5~7.5厘米,高4~12厘米,深3~7厘米。营巢全由雌鸟承担,每个巢需1周固左右筑好。巢筑好后即开始产卵,1年繁殖1窝,每窝产卵5~8枚,1天产1枚卵。卵为椭圆形,淡绿色、蓝绿色或鸭蛋青色,被有红褐色或锈红色斑点。卵的大小为16~19.8毫米×12~15 6毫米,平均18毫米×14毫米,重1.5~2.1克。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化期12±1天。雏鸟晚成性,雏鸟刚孵出时体重仅0.8~0.9克,体长31~32毫米,全呈淡橙红色,除背中线和肩部有几簇灰色绒羽外,其他全赤裸无羽。雌雄亲鸟共同育雏,经过12~13天的巢期生活,幼鸟即可离巢。
繁殖于古北界、日本、喜马拉雅山脉及东南亚的北部;冬季至非洲、中国南方、印度及东南亚。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