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人77年出生,还没上小学就开始玩鸣虫了,老房子邻居有个叔叔自己用有机玻璃做盒子养的大黄蛉,我看见后很稀奇,小虫子会叫,还很好听!缠着叔叔一个星期,他做了一个新的送给我了,跟着他的侄子,比我大2岁,坐26路电车,到东台路买大黄蛉去了。一到那里眼睛不够用了,当时那里卖虫的多,卖旧货(现在叫古董)少。卖鸟的,卖其它动物的应有尽有!开心死了!大黄蛉5分,8分,1毛的最贵了。第一次看见金钟,觉得它死样怪气的,就随口说了一句,是不是快死了?老板就说:我把它从盒子里放出来!你能抓到就归你了,抓不到你就给钱就行,也不贵,5分钱。我想这么划算的事哪里去找,我说好的,你放出来吧!我从口袋里掏出5分钱,放在桌子上,跃跃欲试。带我去的哥哥说:这虫子会飞,你抓不住的!然后拿起桌上的5分钱把我拉走了。我还不信,回到家问邻居叔叔,才知道是真的。叔叔跟我说:小孩子以后去市场,别动手,用眼睛看,用耳朵听,嘴巴甜一点,不懂的就客客气气的问大人,你就能学到很多。从此以后我就走上了养鸣虫的幸福大道了!呵呵。市场里有很多叔叔,爷爷,教会了我很多,以前没有网络,人的生活节奏也比较慢。市场是广大宠物爱好者交流的主要场所,那是也没有宠物爱好者这个名词,上海人说话叫:别相虫格,别相鸟格,都冠以别相二字。而且都很愿意把自己的经验告诉愿意听的人,陌生人也没关系,人与人之间很友善。那时每星期六下午和星期天都在市场里,不买也去听听,那时天冷了大概12月份就很少有虫子卖了,基本都是野生的没有人工的。后来渐渐长大了,家里给的零花钱也多了,自己也会卖废品赚点钱了,帮邻居家倒垃圾,买煤球,给家里大人擦自行车,擦皮鞋一个月赚的还真不少,呵呵。开始买虫具了,那时有机玻璃的,红木的多,竹子的少。张圣林,尖鼻子小李也都还没什么名气。很多都是卖虫具的老头自己纯手工做的。会做的人也多。初一开始骑自行车跑的市场就多了,最热闹的就是江阴路,人山人海,文庙也很多人,还有很多小一点的市场。大概初三开始到22岁这段时间没有养虫,再养虫时已经参加工作了,开始玩蝈蝈了,蝈蝈玩了好多年,最近不玩蝈蝈了,因为质量越来越差,价格越来越贵,看的上眼的最少也是几千,不玩也罢,重新把注意力放在小鸣虫上了。最近几年爱上了竹蛉,我觉得养竹蛉的虫具就是竹筒类的最好。发声也好,竹蛉在里面也肯叫,竹蛉的脚的抓力不强,而且它还喜欢竖着趴在那叫,又不喜光。竹筒类的最合适它了。用有机类盒子平放,它不爱叫,竖放它由于抓不住又喜欢爬高,就倒挂在出气口也不喜欢叫。竹蛉买回家先放在没光的地方用泡饭静养几天,然后喂甜食,南瓜,苹果,葡萄等几天基本就开叫了。等大叫了就换回泡饭,这样饲养寿命比较长,我有一年始终用甜食养,叫的那叫一个疯,可是寿命明显短,才三个月就走了。换了饲养方法后去年最长一条野生的从10月初养到了第二年4月底。叫的也好。很愿意与广大鸣虫爱好者交朋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