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5-6-30 16:5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来跟你讲点白话的,
你的这些个结论,一句话,不要把特例当成共性。
或许你觉得你对自己奥蟋的所谓杂交信心满满,于是就推定出这样的理论,但其实这根本说明不了什么(何况不见得成功),特定环境下或者人工干预下,有时候的确会有杂种出现,但这些都不是稳定的,骡子还算是很成功的了,更多的结果是失败,所以没有你想象的这么简单,如果说有交配行为即为可行,那么自然界这样的事情不是没有,前段时间有一则海豹强奸企鹅的新闻,你说这憋急了叫怎么回事
再来插播说说品种命名,就拿个青竹蛉来说,昆虫纲—直翅目—螽亚目—蟋蟀总科—树蟋科—树蟋亚科—树蟋属—中华树蟋。
你看这个一长串的多复杂的,都要搞明白,学这专业的都嫌头大,按我们常理认识讲,鸣叫不一样,自然不是同种,但有的时候不同品种,鸣叫声几乎一样,也不一定说就是同种,专业学这个的光听叫声看长相很多都不能定种,有的还得做分子,你说这复杂不。。。我们这些常人有时候无法理解。无规矩不方圆,分类是个系统又严肃的话题,不管怎样,我们还是得尊重科学,只有科学分类理清理细了才能更好的了解并研究。
回过头来,你讲到的蟋蟀,红黄黑紫青白,玩斗蟋的都知道这叫色系,放鸣虫分类讲,这就是米卡一种。什么时候棺材蟋能跟米卡混一起干了,这才叫杂交。人也同样道理,人跟猩猩有结晶才算是杂交。先得搞清楚什么是不同种,什么是同种不同色系。分类都是按照共性特征一级级细化下去的,也就是说同属同类下,越细化接近的不同种个体理论上杂交的可能性才有,由此可见前面说的分类细化的工作是多么的重要。即便这样成功了,也是极小概率的特殊情况,不是SO EASY的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