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在金朝,金世宗在位的时候,端午节是放假三天:五月初四放假,五月初七上班,算是一个小黄金周。
并不是所有朝代的端午节都放假三天,像唐朝,为期两天的短假非常多,除了春节、寒食、冬至这三个重要节日能放七天假以外,其他像立春啦、立夏啦、清明啦、端午啦、七夕啦、重阳啦,都是只有两天假期。宋朝更不妙,端午只放一天假,在外地工作的朋友想趁这个机会回家探探亲,指定没戏,因为时间来不及。不过这还不算最糟糕的,明朝朱元璋希望公务员们尽可能地多干活儿,端午节干脆连一天假都不放了。
这么说貌似有个基本规律:越到后来假期越短,越到后来端午节越不被重视。当然不是这样的,明朝之后是清朝,清朝又开始给端午节放假,放几天假呢?不统一,康熙年间曾经连放五天,比金世宗时的假期还要长;光绪年间一般就只放一天假了。另外还有个城乡差别,譬如农村的私塾,端午节可以放假七天;京城的国子监以及后来的京师大学堂,端午节只有一天假。我这儿有一份清朝末年颁布的《京师各学堂管理通则》,说无论大小学校,每年都有寒暑假,此外皇帝生日、端午和中秋各放假一天。这个规定跟我们现在的学校假期其实已经非常相似了,至于皇帝生日,你不妨把它当成是国庆节。
还有一条必须要说明,古代所谓法定假日,跟我们现在的法定假日有一比,都是只对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的比较规范的企业有效,那些占国民比重更大的农民是享受不到这种法定假日的,在广大私企上班的绝大多数劳工也是享受不到这种法定假日的,不管国家规定端午节放假几天,他们都一样要劳动。
劳动归劳动,端午节这天即使不休息,节日还是要过的。古代端午节的气氛在饮食、娱乐和交往当中都有很浓重的体现。饮食不必说了,吃粽子、喝雄黄酒,从先秦到清末,自古皆然,至少在淮河以南是自古皆然(北方人在端午节那天未必吃粽子);娱乐也不必说了,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龙舟竞渡之风绵延千古。但是有一种娱乐并不被我们所熟知,那就是“射柳”。唐宋两朝是这样的:南方人过端午要赛龙舟,北方人过端午则流行射柳,也就是一帮人各持弓箭,朝事前指定的某根柳枝上射去,瞧谁能把它射断。这种娱乐的危险性丝毫不亚于赛龙舟,因为端午节那天很多人都出来了,你射柳的时候未必能保证对面没有人,强弓硬箭又能及远,嗖的一箭射出,柳枝没射断,把人脖子射断了。
我们现在过端午一般不走亲戚,古人不然,由唐至清,端午节都是走亲访友和互相馈赠的好机会。首先,妇女在端午那天是要“归宁”的,也就是回娘家,妻子回娘家了,丈夫五月初六那天得去迎接,迎接时不可能空手。其次,皇帝和百官之间也存在一种互相馈赠的关系,例如唐代宗在位的时候,各地节度使必须在五月初五之前把礼物送到宫廷,这些礼物包括金银、丝绸、布匹、牲畜、鸟兽、各地土特产以及各种奢侈品,一般每个节度使的礼物都不能低于一百万钱。唐代宗收下礼物,还有“回赐”,回赐就可怜多了,视礼物厚薄而定,常常是一把折扇、一幅字画什么的。
唐代宗这人迷信,每年五月初五的中午十二点,他都要让扬州刺史派人去长江之上铸一只很大的青铜镜,据说这种镜子可以照见人间善恶,还可以祛风辟邪,经常照的话,益寿延年包治百病,比吃药都管用。白居易有诗:“江心波上舟中铸,五月五日正午时。”说的就是唐代宗让人在端午节那天铸镜子的故事。
迷信的不光是皇帝,群众也迷信。南宋时候,老百姓希望自家的枣树多结枣,可又不懂授粉和嫁接,就在端午节那天演一出戏:俩人配合,一人爬到树上,拿刀作劈砍状,边砍边说:“能不能多结枣?能不能多结枣?”另一人跪在树下磕头如捣蒜:“我结,我一定多结!”这把戏结束之后,据说枣树指定丰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