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5-5-4 21:48:54
|
显示全部楼层
鹦鹉喙羽症(PBFD)其实是一种由自遗传基因DNA病毒造成可令受感染鹦鹉致死的鸟传染疾病。借着病鸟的羽屑、排泄物和体内的分泌,鸟和鸟之间就很容易互相传染。其中飞扬的羽屑传染的速度会更快和范围会更广。一般较年长(3、4岁以上)而又健康的鹦鹉,对此病毒传染抵抗力较强。
症状:
患病的鹦鹉会出现鸟喙变形、脱羽和羽毛变形萎缩及胸腺结构变异等症状。从过往的病例显示,葵花鹦鹉和非洲灰鹦鹉是最容易受此病毒感染的品种,当然其他品种的鹦鹉如锥尾鹦鹉、亚马逊和金刚等亦有受PBFD传染的个案。由于感染了此病毒的鹦鹉,可能完全不会出现任何的症状,又或者只出现过不明显的羽毛异生症状,只待鸟儿在几年之后或免疫力下降时才会发病死亡。所以,除非替鸟儿作验血检查,否则很难在鸟儿受PBFD传染的初期就发觉鸟儿染病。受到PBFD传染的鹦鹉,会不断的将病毒排放。曼到病毒的影响,病鸟羽毛的颜色会出现异常的现象,例如葵花鹦鹉原本自色的羽毛会变成黑色,而非洲灰鹦鹉的灰色羽毛中会长出杂乱的红羽毛。
鹦鹉喙羽症也会出现在很小的雏鸟身上,尽管这种病通常发生在那些刚开始断奶或第一次大换羽的鹦鹉的身上。
在病情发展的早期阶段,病毒先是感染它们的嘴。病鸟会经常尖叫着要喂食但却不能够完全地咀嚼(食物)。在初级阶段鸟嘴表现正常,但随着时间推移,它们的嘴巴会变形并且变得非常长,鸟喙下部最早开始腐烂。
这是一个缓慢而残酷的疾病。病情发作的迹象会非常缓慢但病情会不断恶化。病鸟会生长出变形的羽毛或者羽毛脱落。病鸟通常会发展为二次感染,例如腹泻或呼吸疾病。而它们的免疫系统也无能为力。
雏鸟是最容易受到PBFD传染的,尤以葵花鹦鹉(比如小葵花风头鹦鹉,贾拉凤头鹦鹉,裸眼小凤头鹦鹉)和非洲灰鹦鹉的雏鸟最常见。雏鸟受毒传染后较少出现羽毛的病变,却会出现肺炎、嗉囊梗塞和下痢等症状,而其体重会迅速减轻致突然死亡。
三岁以前的鹦鹉较易换上这种疾病。受到PBFD感染的鹦鹉会出现羽毛脱,羽根出血和羽毛变形等。再严重时,全身的羽毛会脱落而体重不断减轻致全身光秃及瘦骨嶙峋。病鸟的喙部亦会出现断裂和喙尖端坏死等症状,有时候因受细菌的继发性感染,口腔会出现溃疡和长出脓胞。
一月龄正准备换羽的幼鸟如感染此病毒,会出现羽毛变形弯曲和折断、羽根坏死出血以及过早脱落等病症。消化系统亦会出现嗉囊更塞、下痢、食欲不振等病症。出现病症的病鸟极可能在当天或数周之内死亡。
较年长而又在三岁以内的鹦鹉亦容易受到PBFD传染,受到PBFD感染的鹦鹉会出现羽毛脱,羽根出血和羽毛变形等。再严重时,全身的羽毛舍脱落而体重不断减轻致全身光秃及瘦骨嶙峋。病鸟的喙部亦会出现断裂和喙尖端坏死等症状,有时候因受细菌感染,口腔会出现溃疡和长出脓胞。
防治:
直到目前为止,仍没有治疗PBFD的有效药物。只有利用高营养和热量的饲料和添加维生素加强病鸟的抵抗力,从而延长病鸟的生命。所以在引进新鸟之前,最好都能先做兽医检查。羽毛正常,DNA检验如果呈阳性反应的鸟,应该隔离体最少3个月后再做一次检检验。避免鹦鹉患PBFD应遵循以下原则:
1、购入新鸟前应小心观察,尽可能减少购入病鸟。
2、新鸟必需隔离最少3个月,而在隔离期间,新鸟绝不可与鸟舍原有的鸟有接触的机会,包括流通的空气。更不应将新鸟带去出席有鹦鹉的活动和场合。
3、在隔离期间每次接触完新鸟,或到雀街、鸟店后,切记要彻底清洁(虽好洗澡和洗头)后,才接触家中的鹦鹉。
4、当发现所饲养的鹦鹉不幸感染PBFD,应立即请教兽医。
5、新购回来的鸟,如未经3个月的隔离期,应尽量避免带它出席有鹦鹉的活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