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的饮食文化相当深远,从马王堆汉墓的遣策中看来,当时湖南的饮食文化已经逐步形成体系。马王堆一号墓的遣策中,单是“羹”一项就有白羹(与米屑同煮的羹)、巾羹(芹菜调制的羹)、酑羹(醋菹调味的羹)、苦羹(以苦菜调味的羹)、葑羹(茭白做的羹)、逢羹(加入蒿叶的羹)六大类,按照食材的不同,共有二十多种,例如:牛首酑羹、羊酑羹、豚酑羹、雉酑羹、牛白羹、鹿肉鲍鱼笋白羹、鹿肉芋白羹、鰿白羹、雁巾羹、鰿禺(藕)肉巾羹、牛逢羹、豕逢羹、牛苦羹、……等等。另外还有七十二种食物。例如:从生鱼腹上割取的肉“鱼肤”是,生肉切成细丝制成的“牛脍”、“鹿脍”……等等。
其他登记有案的食材包括:稻、籼、秫、黍、麦、秶;豆类有:菽、黄卷、麻;家畜有:鹿、牛、羱(大角羊)、犬、羊、豚、麠(大鹿)、兔、麇;家禽有:鸡、雁、雉、凫、鹄、鹌鹑、雀、鹧鸪、鸽、卵;鱼类包含:鲤、鲏、鱥、鰿、白鱼、鰸、鲂、鮠;蔬菜种类也不少:芋、笋、藕、葵、婺俞、芜荑、葱、芥。当时已经有:魫、敊、醢、盐、酱、糖、蜜、葸、蕡等调味料。烹调方法能做:苴(醋腌)、熬、昔(腊)、炙、濯(鬻)、煎、濡(烫)等等。
这一段文字不用说你看得眼花撩乱,我写得都疼晕目眩。总而言之,西汉时期湖南的烹调食材、手法已经称得上变化多端,估计味道也是千变万化。
有这样的历史传承,也难怪今天湘菜能够名列八大菜系之一。湖南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南岭以北。气候温暖,四季分明。湘北是著名的洞庭湖平原,盛产鱼虾,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湘东为丘陵和盆地、湘南为南岭山脉,农牧发达。湘西多山,盛产笋、蕈等山珍野味;丰富的物产,使得湘菜缤纷多彩。随着烹饪技术的交流发展,湘菜逐步形成“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三种不同风味。湘江流域以长沙、衡阳为中心,讲究菜肴质的精细和外形的美观,是湘菜的主流。洞庭湖区以常德、岳阳为主,擅长制作河鲜水禽;湘西则由当地民族风味菜组成,以山珍野味见长。
因地理位置的特性,湖南气候多雨潮湿,所以人们喜食辣椒,用以御寒去湿,发展到今天几乎无菜不辣。湖南人吃辣椒的花样不胜枚举:大红椒用密封的酸坛泡起来,辣中有酸,称为“酸辣”;大红辣椒剁碎,和上盐腌在密封坛里,辣中带咸,称为“咸辣”;大红辣椒剁碎,拌大米干粉,腌在密封坛里,食用时可干炒、可搅糊,称为“胙辣”;红辣椒碾碎后,加蒜籽、香豉,泡在茶油里,香味浓烈,称为“油辣”;大红椒放在火中烧烤,撕掉薄皮,用芝麻油、酱油凉拌,辣中带甜,称为“鲜辣”。此外干、鲜辣椒做为烹饪调料更为普遍。虽然有这么多花样,但是据唐鲁孙先生的记载,严格来说,湘菜传统的宴席菜,按规矩是丝毫不见辣味的。
除了辣,湖南的另一个代表味道是“苦”!湖南暑热时间比较长。中国传统医学对“暑”的解释是:“天气主热,地气主湿,湿热交蒸谓之暑;人在气交之中,感而为病,则为暑病。”而中医认为“苦能泻火”、“苦能燥湿”、“苦能健胃”,所以吃些带苦味的食物,有助于清热、除湿、健胃。
今天大多以湘江流域的菜色作为湘菜代表,它以煨、炖、腊、蒸、炒著称,注重酸辣、香鲜、软嫩;煨、炖讲究微火,煨要味透汁浓,炖则要汤清如镜。洞庭湖区多用炖、烧、蒸、腊,芡大油厚,咸辣香嫩;炖菜常以火锅的形式上桌,边煮边吃边下料,滚烫鲜嫩。湘西则擅长山珍野味、烟熏腊肉和各种腌肉,口味侧重咸香酸辣,带有浓厚的山野风味。
提到湘菜,一定不能错过湖南的腊味。湖南一带从汉朝就有制作腊味的记载。今天的湖南腊味以腊肉、腊鱼、腊香肠、腊香干、瘦肉条最受欢迎,一般从选材、腌渍到熏制需要三到四个月,熏出来的腊味色泽油亮,味道咸鲜,相当诱人。
湖南农家通常在过年前杀年猪腌制腊肉,取皮薄、三分瘦七分肥的鲜肉,切成一条条瘦长的肉条,每一条肉大概两三斤重,然后放坛子里腌制。腌一个星期左右,从坛子里取出来,挂在灶台上让做饭时的柴火烟慢慢熏,经过大约三个月左右,熏到整条肉外观呈现黑色,包上一层厚厚的黑色油壳时取出,熏好的肉外黑里红,烟熏味深入到每一寸肉里,味道异常香美。这才是真正的乡里腊味,湖南人喜爱的原汁原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