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曰,草木皆有情,何况有生命者?
《论语·述而篇》有:“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记录。说孔子捉鱼只用杆钓,不用渔网;打猎只射白天出窝的飞鸟,不射晚上在窝里的宿鸟。不过,这到底是孔子关爱生命的仁慈理念,还是做事有节的中庸思想?恐怕也是缺乏共识,见仁见智。
但“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做法,到底比斩尽杀绝的其它做法有利于保护动物繁衍。
唐代诗人李商隐不满人们破坏环境,写诗曰“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竹笋在当时的长安城非常值钱,人们每到春天都想尝鲜,竹笋成了美餐,毁掉的却是成片竹林。诗人认为采竹笋的人不深思其中利害。但唐朝至今,竹林是否因此被大量毁灭,似乎也缺乏数据证明。诗人是否不了解实际情况,仅是纸上谈兵,杞人忧天?
白居易咏鸟的诗句尤其有名,“谁道群生性命微?一样骨肉一样皮;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但不知起于何时,兴起了养画眉雏鸟之风,人们不是不打三春鸟,而是满山遍野寻雏儿。
三春时节,捕捉了成鸟,巢中春鸟自然难以存活,对鸟类种群资源,是一种严重的摧残。但捉到了雏鸟,人工喂养成活率比野生的高低?未见统计研究,不好下结论。捉走了雏鸟,成鸟是悲痛欲绝,还是能再孵化一窝?人们也不清楚。
不少养鸟朋友也主动提出“不打三春鸟”的口号,一些朋友更是明确表示坚决不买三春鸟。但许多人并不理会这件事情,不但继续大量捉捕成鸟,雏鸟,而且在网站上宣扬,显摆自己新祝的,新买的鸟。人们对此似乎也习以为常,不愿说什么,不愿给自己惹麻烦。看来今天在中国必然只能成为口号,难以实行。
但在法治严明的国家,不仅严厉禁止捕捉,贩卖野生鸟类,使山雀,靛颏,画眉之类的鸣鸟按自然规律生存繁殖。而且捕杀野猪,野鹿,野鸡,及钓鱼,网鱼时间,数量都有严格的规定,国民也几乎全部愿意执行。
中国也有禁止捕捉野生鸟类的法规,但有法不行,有违不惩,国民习惯无视法律。贵州四川广西,虽然也有警方处罚捉鸟人的报道,但同时民众举办画眉打斗赛事不断,且有越演越烈的趋势。
人类总要不断发展进步,在如何对待野生动物问题上,是发达国家会向中国学习发展,也变得自由捉捕,买卖,弄得山林不见老虎,草原不见狼群,水中不见江豚?还是中国会发展到西方国家那种状态?
不知一旦国家政府严刑酷法,禁止捕捉,买卖画眉,靛颏,黄雀,山雀,绣眼,八哥等野生鸟类,人们会有何反应?再过几代人,中国还会不会有人早上遛鸟,斗鸟赌博?看官可说,西方国家,如西班牙还不是允许斗牛?斗牛虽然残忍,但牛是人工饲养,杀害也极其有限。
可能在下是杞人忧天倾,无事自扰烦。现在中国,人们还能和清朝民国一样养鸟娱乐,那就先好好养着,善待鸟类吧。若工作太忙,没供夫伺候,则最好放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