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3-12 15:39:0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78楼655018于2015-03-12 15:10发表的:
玩鸣虫几百年来的主流是冬虫。
冬虫(大虫)用葫芦养之,从晚明就有,清早期出现了范制。
是有很好的历史和价格不费的收藏精品。
上海解放前养冬虫也是葫芦。
秋虫(铃虫)老上海以牛角(牙的很少)无窗的算盘珠式的虫具为主,大小从⒊4公分到⒎8公分。都以老式的车木车床制作。
....... 这位老哥厉害的!小子的意思也就是这点,正如你所说的“这时上海出了一位文人圈有不少朋友的高人朱炳文,其父是上海五金业的巨头,做出了竹身,上下牙的万(当时还没有叫万,只是养铃的),吉尔桶,蝈蝈桶,茶叶桶,桶身上的竹刻有不少近代沪上文人大家共同参与,唐云,江寒汀,徐素白,沈十伽等。现在这批精品虫具大都在台湾的剪松斋收藏。”
减松斋小子未尝听闻,很好奇,不知哪里可以找到图片欣赏欣赏。海派虫具的源头,应该就在这里了。
那么问题就在这,当代有多少沪上艺术家参与海派虫具呢? 当代沪上如“唐云、江寒汀”分量的书画家不少,但很少有与虫具艺人合作的。
很想看看剪松斋的藏品。
多谢这位老哥。也希望论坛里的有识前辈,多多提供信息。受教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