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ont size=\"1\"> 据唐寅生前好友祝允明撰《唐寅墓志铭》,唐寅生于大明成化六年(1470年)二月初四。虎年,干支庚寅,故名唐寅;因是长子,故字伯虎,后改为子畏。卒于嘉靖癸未(1523)十二月二日,享年54岁。唐寅出身于小酒店主家庭,被父亲唐广德寄予厚望。唐寅早慧,“性极颖利,度越于士”,且与一般早慧儿童只知读书不同,他是有远大抱负的:“幼读书,不识门外街陌,其中屹屹,有一日千里气。”唐寅很少与人往来,只与祝允明趣味相投,甚为相得。唐寅的同学中还有文征明,其父文林对于唐寅很器重。弘治十二年(1499),唐寅深情地写下了《祭文温州文》,以纪念这位去世的敦厚长者。 <br /><br /> 唐寅远祖是前凉的陵江将军唐辉,由其始定居于西北的晋昌郡。唐辉的曾孙唐瑶、唐谘,都做过晋昌郡守。唐谘之子唐揣,唐瑶之孙唐褒,均曾受封为晋昌公。唐褒六世孙唐俭,隋唐之际跟随李世民起事,因开国之功被封为莒国公,图像凌烟阁。唐寅落款的“晋昌唐寅”,表明他认可晋昌原籍,并不忘其祖先的伟绩。这从他早年的《出塞》诗也能读解出来。 <br /><br /> 唐寅早年有侠客之梦,崇尚朱家、郭解之为人。并希望能为国建功,这种心态在其《出塞》诗中表露无遗:“烽火照元菟,嫖姚召仆夫;朱家荐逋虏,刀间出黥奴。六郡良家子,三辅驰刑徒;笳度乌啼曲,旗参虎落图。宝刀装革毕埲,名驹被镂渠……”这类诗参照唐人边塞诗,抒发自己奋战沙场,像其祖先一样功成受封的理想。还有一首《侠客》诗,表达了他“酬知性命轻”的豪迈心态:“侠客重功名,西北请专征;惯战弓刀捷,酬知性命轻。孟公好惊坐,郭解始横行;相将李都尉,一夜出平城。” <br /><br /> 友人祝允明壮其志,赠与古剑两把。后又试图索回,写诗致意。诗为《为唐子畏索剑》,诗前小序云:“昔年承唐子惠爱,曾以双剑赠答其意,别来恒念之。其一镂青萍二文者尤忆,间以一章问之,或肯假抑更惠乎?” <br /><br /> 唐寅在《与文征明书》中也回忆自己早年“跌宕无羁,不问生产;何有何无,付之谈笑。鸣琴在室,座客常满……愿赉门下一卒,而悼世之不尝此士也。” <br /><br /> 唐寅初意不在科举,只是“一意望古豪杰”。但其父唐广德望子成龙,专门请人教授唐寅举业,希望他将来能光宗耀祖。唐广德去世后,祝允明劝唐寅,如要实现远大理想,前提还是“时业”,即考科举。唐寅答应了,准备花一年时间准备,参加第二年的科举考试,“若弗售,一掷之耳”。如果考不上以后也不再考了。弘治十一年(1498年),唐寅29岁,考中应天府乡试第一。是为“南京解元”一印之由来。次年赴北京参加会试,传云又是第一名,这是他“龙虎榜上名第一”一印的来源。 <br /><br /> 会试主考官为程敏政,时任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朝中有人弹劾他曾将试题泄露给唐寅。但经李东阳调查,否定了此事。然后又有人揭露唐寅考前和主考官过从太密。此外和唐寅同行的江阴巨富徐经被传曾贿赂程敏政的家童盗窃试题。这些事都和唐寅沾边,所以徐经、唐寅皆因科场舞弊案入狱受审,程敏政也被革职回乡。经调查,唐寅是无辜的,他只是被牵涉到官场的权力斗争中。但这一经历彻底宣告唐寅仕途的中断,他被贬黜到浙藩为吏。唐寅耻不就,“放浪形骸,翩翩远游,扁舟独迈祝融、匡庐、天台、武夷,观海于东海,浮洞庭、彭蠡”。借壮游抒发郁闷之气,同时也为其以后的山水画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br /><br /> 本来唐寅既中解元,名声大振。入京会试,公卿竞相造请,不料却因科场舞弊案的株连,被捕入狱,受尽刑罚。上至“天子震赫,召捕诏狱”,下至“童奴据案,夫妻反目”,又自以为“海内遂以寅为不齿之士,握拳张胆,若赴仇敌,知与不知,毕指而唾,辱亦甚矣”,以至于他“扶案而思,仰天而叹”,“愤悒而哀伤”。当年的“剑客大侠”梦已然破灭,唐寅在给好友文征明信中说,自己之所以忍辱活下去,有自己对人生独特的看法:“窃窥古人:墨翟拘囚,乃有薄丧;孙子失足,爰著兵法;马迁腐戮,史记百篇,贾生流放,文词卓落。不自揆测,愿丽其后,以合孔氏不以人废言之志。亦将隐括旧闻,总疏百氏,叙述十经,翱翔蕴奥,以成一家之言。传之好事,记之名山。” <br /><br /> 尽管经受打击,早年报国理想无望,唐寅仍准备以司马迁等前人为激励,在学问上“成一家之言”,以便成果能像《史记》一样“传之好事,记之名山”。可见他并未放弃自己的人生追求,只是要换一种方式。此期自号“江南第一风流才子”。 <br /><br /> 说是这样说,但唐寅显然不甘老死于书画典籍之间。宁王朱宸濠到处礼聘文人,唐寅的同学文征明断然拒绝邀请,而唐寅欣然去往南昌,期望有所作为。后觉察宁王有谋反志,装疯逃出。宁王谋反不成,被江西地方官、哲学家王守仁所擒获。唐寅又一次经受打击,从此遁入佛教,号“六如居士”。此期有印“逃禅仙吏”。 <br /><br /> 对于人生中这段坎坷,唐寅一时间很难释怀。在写给王宠的《伏承履吉王君以长句见赠作此以答》可能就是他在功名彻底无望后的心态表露:“岁月信言迈,吾生已休焉;春滋未淹晷,暑退大火流。洒扫庭户间,整饰衣与裘;元鸟乐高荫,攀援聊淹留。仲尼悲执鞭,富贵不可求;杨朱泣路歧,彷徨何所投?”</fon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