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是老板,面对一个总对你说“我不知道”的员工,你会不会抓狂?
当老板问员工问题的时候,如果问题是他的本职工作,无论如何都不能回答“我不知道”,哪怕问题的解决是需要请教别人的。
自己做的事情,一定要对每一个环节有所把握,至少也该去弄明白才能对老板交代。只有一种情况是老板只让你做这件事,而不希望你知道原委的,你按照指令做了就不要多问什么了。
如果一件事情,你机械地按照老板的意思做了,但是老板询问深层次问题的时候,你不知道答案,就应该先反省自身,为什么不问清楚原委?
常常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是为什么?是自己太愚蠢,别人懒得费劲跟你讲为什么,所以直接跟你讲怎么做?还是自己一贯太消极,根本不去记原委,以至于别人交代你做事情不讲为什么都习惯了,更或者是你的工作态度真的有问题,太没有责任心?
回答“我不知道”的人,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极度地没有责任心。自己做过的事情都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也不去问,让老板无法放心。
给大家讲个故事:哈佛大学博士沃伦·哈特葛伦是世界着名的动物学家,尤其研究南非树蛙有着无人比肩的造诣。
他在年轻时不过是一个挖沙工人而已。大多数的挖沙工人现在还是在挖沙,即便不挖沙也可能在挖别的什么,可长年累月的劳作使他萌发了必须要成就自己的人生事业的欲望——他想成为研究南非树蛙的专家。
按照他所受到的教育,本来并不具备这方面的才能,但在辛苦的挖沙工作之余,他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了研究南非树蛙的专项上。他每天收集150个标本,共做了大约300万字的笔记,终于找到了南非树蛙的生活规律,并从这些蛙类身上提取了世界上极为罕见的一种能预防皮肤伤病的药物,从而一举成名,获得了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并成为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
成功后的沃伦·哈特葛伦认识了一个每天无所事事的年轻人,他问这个年轻人是否了解南非树蛙,年轻人坦白地说:“不知道。”
沃伦·哈特葛伦诚恳地对他说:“如果你想知道,只要每天花五分钟的时间阅读相关资料,这样,五年内你就会成为这一领域中最具权威的人。”
这个年轻人对南非树蛙没有兴趣,但他却记住了博士的这番话,觉得这句话道出了一个指引人成功的人生哲理。这位年轻人刚被微信招聘便像博士一样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专项上,后来成为国际知名的电影导演。
不知道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觉知、不思考、不学习。
很多人常常陷于工作的本身而模糊了焦点,他们拘泥于自己惯常的工作程序、工作方法,不去思考,也不去总结,就像一台没有生命的机器,虽然轰轰隆隆地运转着,却不知道自己工作的目的在哪里。
沈东工作三年,一直没什么起色。
有一天,老板开会说,希望所有的职员本周内把工作重点侧向于“周末经济”这一部分,做一下市场调研。沈东却没有这样的意识,老板说话的时候他也没有注意去听。
没想到,老板提问了,让沈东谈一下想法。
沈东站起来就做了个常规的工作汇报。
老板想听的是他对于“周末经济”的看法,于是,忍不住打断了沈东的报告,不客气地说:“这些事情会后单独再来找我。现在,我想听听,你对于‘周末经济’的看法,觉得有什么困难没有?谈谈你对这个专题的想法吧。”
显然,沈东毫无准备,只能回答“没有想法”。
老板的脸当时就黑了,批评他作为老员工,不能和公司保持同步的思考。
事实上,想比做往往更重要。想清楚了自己要做什么,你才会做对,做得更好。没有哪个老板会喜欢那种搞不清状况瞎忙活的员工。
你要在平时就多做准备,多思考,当老板提问的时候,把老板的提问当作一种机会,能回答的就回答,回答不了的就去查资料或者去请教其他的人,这样,你就经历了一个从不熟悉到熟悉的过程,这就是一种进步。慢慢地,你对工作的情况越来越了解,你的经验越来越丰富,你也就开始成熟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