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ont size=\"5\"> 在端砚、歙砚、洮河砚以及澄泥砚资源越来越少之际,与之齐名的苴却砚却因地域偏远近几年才逐渐被人们重新认识。据史书记载,苴却砚源于苴却(古时云南永仁县城)而得名。“苴”字在彝族等少数民族中读音为“左”,而非标准汉语中“居”的读音。在不少专家看来,苴却砚集中国四大名砚的优点于一身既有“眼”、“标”、“青花”、“水纹”、“眉子”、“金线”和“银线”,且发墨滋润,存墨不腐,耐磨益毫,极具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br /> 在对砚台有研究的藏家和专家们眼中,“石贵有眼”是个普遍适用的衡量标准,尤其是石眼的数量。“古人形容端砚之珍贵有\"七珍八宝\"之说,即在一方砚石上如有7至8个天然石眼,便是稀世珍宝。而往往一方苴却砚上就有十几个石眼,较大的砚甚至可打磨出上百个石眼。<br /></fon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