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继善,原籍湖南省湘乡县,1934年9月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应用地球物理学家,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科协主席,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学部副主任,为中国地球物理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个人简介
何继善:男,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地球物理、工程管理学科博士生导师,原中南工业大学校长,现任湖南省科协名誉主席。何院士是我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美国勘察物理学家(SGE)协会终身会员。
何继善院士长期致力于地球物理理论、方法技术及观测系统的研究,主持完成了四十余项重大科研项目,发表专著及论文100余篇(本),取得各种专利8项,获国家、省部级奖24项。其中“我国双频激电研究与应用”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生产矿山地地质地球物理研究”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年,何继善院士创立了流场法堤坝管涌渗漏探测理论,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批能在汛期恶劣环境下准确探测堤坝管涌渗漏入口的仪器设备,并在十多个省取得成功应用。
何继善院士创建了我国第一个以地电场与观测系统为特色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创立并发展了以“双频激电理论”为核心的“伪随机”多频地电场理论,发明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中国特色的地电场观测仪器和设备,为我国资源勘探和工程勘察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何继善院士的成就得到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承认与高度评价。如美国权威地球物理学家莫利松教授公开称赞:“何继善以他在勘探地球物理方面的众多成就尤其是在激电和电磁法方面的卓越贡献,得到全世界同行的公认”。
研究领域
何继善院士长期致力于应用地球物理理论、方法与观测系统的研究。针对我国大中型有色金属矿山保有资源储量不足的严峻局面和我国特殊的地质条件,何继善院士率先提出了“生产矿山的地质地球物理理论”。自1998年以来,何继善院士领导开展了防洪减灾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研究,创立了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流场法堤坝管涌渗漏探测理论”。
获得荣誉
出版专著、教材7本,公开发表的论文90余篇,已完成科研项目5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项目3项,国家攻关项目5项,省部级重点项目21项,获国家、省、部级奖励20余项。
1976年提出“双频激电理论”,开始研制双频激电仪,1984年开始推广双频激电方法,1985年获国家发明奖
1986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1987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矿产普查及勘探”学术带头人
1988年提出“生产矿山地质地球物理”研究,1999年再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1990年被授予“全国高等院校先进科技工作者”
1992年被授予“全国有色金属工业劳动模范”
1993年被英国剑桥传记中心评选为世界名人,同年被美国国际传记中心评选为世界名人
1994年6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1993年获得地球科学最高荣誉奖——第三届“李四光地质奖”。
199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1999年提出“流场法”,并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能探测堤坝渗漏及管涌的仪器。
论文著作
《地磁波伪脉冲成象及波动理论》、《双频激电法研究》、《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双频数字激电仪》、《电法勘探中的电化学研究文集》、《电法勘探教程》、《金属矿电法》
1 何继善。金属矿电法勘探。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0
2 何继善。双频道数字激电仪。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7
3 何继善,等。频道激电法研究。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89
4 何继善。双频激电法研究。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0
5 何继善。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0
6 何继善,等。频道数字激电仪。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
7 何继善。电磁波伪脉冲成像及波动理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
主要成就
创建双频激电法
1986年3月,在美国亚利桑纳大学的讲台上,何继善向各国专家介绍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新方法——双频激电法。这是他潜心研究20余年的成果第一次在国际上“亮相”。何继善以他那自信的神态、坚实的功底、严密和流利的答辩,赢得了阵阵掌声。当他结束讲演时,突然发现讲台上放着一个信封,拆开一看,原来是一张名片和一页信纸,名片上印着“亚利桑纳大学教授维特”,信纸上列着一长串专业论文题目,并附有一名话:教授先生,如果您愿意,我可将论文全部免费提供给您。
何继善精神为之一振,这不就是1950年发表使用“变频法”找矿、被人称为“变频法之父”的世界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维特教授吗?在后来的交谈中,维特钦佩何继善思路敏捷、论证严谨,中国已超过了我们。何继善的眼睛湿润了,自己多年的心血,多年的奋斗,不正是盼望着使祖国的地质科学走在世界前列的这一天吗?
从此,何继善声名远播重洋。美、俄、瑞典等国和香港地区的一些大学和研究所里,都先后留下了他考察、讲学和参加国际学术活动的足迹。”俄罗斯著名科学家柯马罗夫则称赞何是一位“激电人”,只有他在应用地球物理学界敢于向西方国家挑战。
双频激电仪应用
1992年是何继善最难忘怀、最值得庆贺的一年,他发明的双频激电仪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当得知何继善发明了当今世界普查矿产资源速度最快、精度最高、体积最小、成本最低的双频激电仪的消息后,伊朗矿山金属部多次发出邀请。1995年9月,何继善应邀前往。他将双频激电仪及附件装在一个手提箱中,提着到达了伊朗。在伊朗地质调查所和该国铅锌矿研究人员陪同下,在矿山进行对比试验。当他拿出仪器时,伊朗有关人员都感到十分惊讶,他们再看看某先进国家的找矿仪器及附件则是用两卡车拉来的,都不太相信他的仪器能找到矿。试验结果,何继善带来的仪器放在地上,数据迅速和准确地显示在液晶板上。而某国的仪器经过较长时间也没有测试出来,不得不又用两卡车拉来了另一套,速度和结果都不如中国,精确度相差1倍。看到这番情景,伊朗人员竖着大拇指,激动地说:中国人发明的仪器太神奇了。何继善则淡淡地说:这套仪器最主要的是便于携带,如果在高山峻岭,汽车上不去,就更体现出优越性了。伊朗一位名叫依拉兹的科研人员耳闻目睹了何继善研究的成果,非常敬佩,专程来华做他的弟子,攻读博士学位。
在成绩面前,何继善没有裹足不前,他带领同事及弟子马不停蹄奔向新的领域。1995年至1997年,由何继善指导的科研组和湘西金矿合作,开展了“湘西金矿深边部地质地球物理探矿研究”,采用CSAMT法和近矿激电法,成功地圈定了湘西金矿沃溪矿区深部矿脉向并东的延伸形态及深部赋存状态,并评价了矿区西部及外围的成矿前景。这项成果意味着湘西这座已有百余年开采历史的大型矿山,深部资源仍很丰富,极大地缓解了该矿山的资源危机。
何继善从事科学研究的最大特点是在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结合的同时,特别注重理论上的深入、发展和技术、方法上的创新。生产矿山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是由何继善带领该校地球物理勘查新技术研究所和地质勘查研究所15位专家、教授历经10年探索和实践所完成的一个大课题。他们先后深入云、湘、新、皖、鲁等10 多座矿山,在找矿或查明地质构造、查找涌水通道等方面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针对中国矿山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貌特点,连续提出了伪随机三频电法、大深度激电法、交流电阻率法等一系列新方法、新技术,并研制了相应的观测仪器。在时间和频率域方法的等效性与差异等基础理论问题上,在静态效应的识别与消除、频率域测探中场的分布规律等理论上和三频激电相对相位、双频激电特殊频谱和非线性效应等区分矿与非矿异常的方法上,都有新的见解。
1997年1月,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简称总公司)对这项科研成果组织了专家鉴定,专家们对这项高难度的大型研究课题给予了高度评价:其研究成果不但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和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取得了显著找矿效果,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并存在巨大的潜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一项具有首创性的重要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中伪随机三频电法等新方法、新理论及其应用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这项荣获1997年度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课题其最大的特点在于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新地球物理方法,研究了国内外首创的伪随机三频观测系统,在成矿构造理论研究方面有创新。
有关评价
他的一系列开拓性的工作,使我国在频率域电磁法领域独树一帜,远居世界领先地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