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民间,有很多俗语在使用过程中变了味道,原来的真实含意很少有人知晓。
“无毒不丈夫”,原语是“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度”指度量、气度,意为没有宽容度量的人算不上堂堂君子。不过,传来传去竟然传成了“无毒不丈夫”———不心狠手辣,算不得“丈夫”这就与原义大相径庭了。
“有眼不识金镶玉”其原语为“有眼不识荆山玉”。典故云:春秋时楚人卞和在荆山中发现一块末经雕琢的璞玉,便将美玉献给楚王,结果被诬“欺君”砍去了双足。璞玉后经匠人雕琢,才知确实是美玉,遂名“和氏璧”。后被秦始皇所得,雕成了“御玺”。因“和氏璧”的典故知音较少,所以“荆山玉”便被讹传为“金镶玉”了。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原语为“三个臭禆将,赛过诸葛亮”。“禆将”指古代军中的副将,意为三个副将的智慧合在一起,也能赶上一个诸葛亮。传成“臭皮匠”之后,就有点匪夷所思了,做皮子的匠人与诸葛亮有何关联?百捌拾个皮匠也末必能赶上一个诸葛亮。事实上,“皮匠”乃“禆将”的谐音,该俗语在流传过程中,以讹传讹了。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古礼认为女子出嫁后,不论丈夫性格如何,都要顺从,恪守妇道。其原语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嫁个乞丐就跟乞丐,嫁个老头就和老头生活,与鸡狗毫无关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