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9-28 08: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安平桥
平安桥位于福建晋江安海镇,是我国现存古代最长的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历时十四年告成。明清两代曾多次重修。该桥是中古时代世界最长的梁式石桥,也是我国现存最长的海港大石桥。1961年安平桥成为国家第一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安平桥全长2255米,桥面宽3~3.8米,共361墩。桥墩用花岗岩条石横直交错叠砌而成,有3种不同形式:长方形、单边船形、双边船形。单边船形一端成尖状,另一端为方形,设于较缓的港道地方;双边船形墩,两端成尖状,便于排水,设在水流较急而较宽的主要港道。桥面用5~8条大石板铺架。石板长5~11米,宽0.6~1米,厚0.5~1米,重4~5吨,最大者重25吨。 桥上筑憩亭5座,东端为水心亭,西端为海潮庵,中部的中亭规模最大,面宽10米,周围保存历代修桥碑记16方。亭前伫立2尊护桥将军,躯高1.59至1.68米,头戴盔,身着甲,手执剑,雕刻形象威武,系宋代石雕艺术品。在三亭中间,还有2座雨亭。桥面两侧有石护栏,栏柱头雕刻狮子、蟾蜍等形象。桥两侧的水中筑有4座对称的方形石塔,还有1座圆塔。桥的入口处筑有1座白塔,高22米,砖砌,五层,平面呈六角形,空心。
安平桥,俗称五里桥,横跨晋江出海口的晋江市安海镇与南安市水头镇之间的海湾处,扼晋江、南安两地水陆交通的要冲,是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的主要港口―安海港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桥为南宋绍兴八年(1138)僧祖派倡建,惜未就,二十一年(1151)由泉州郡守赵令衿继续主持建造,一年后告竣,历代屡有修葺。史载“酾水三百六十二,宽一丈六尺,长八百一十一丈”,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现存石桥为平梁式,东西走向,全长2255米。361座桥墩,采用“睡木沉基法”筑造基础,再根据水流走向分别以花岗岩条石纵横交错叠砌成长方形或单边、双边舟形,桥孔跨度最大达8.6米。桥面宽3-3.8米不等,以5-7条花岗岩石梁铺架,石梁长度8-11米不等,最重达25吨。桥两侧置石护栏,柱头雕狮子、蟾蜍。桥头两端各建有一座门楼,桥道间建有水心亭、中亭、官亭、雨亭、楼亭等5座,供人歇脚。迄今仍保存有石将军4尊及历代修桥碑记14通。在桥的南北两侧,可见方形石塔4座、圆塔1座阜立水中。
桥头东端进入晋江安海镇的路口处,耸立有宋代建的“瑞光塔”一座,花岗岩石基座,砖构塔身,密檐仿楼阁式,六角,五层,空心,高20.5米,壁刷白灰,俗称“白塔”,相传系利用建桥余资所造。
安平桥,宏伟壮观,工程浩艰,是中世纪世界最长的跨海港平梁式大石桥。
1961年3月4日,安平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桥两侧35米至堤岸,东至瑞光塔,西至海潮庵。 此桥工程前后历时13年才告落成, 是一座花岗岩和沙岩构筑的梁式长桥。 安平桥长近2700米(810丈),是我国古桥梁中首屈一指的长桥。 它保持全国桥梁长度的“冠军”,
达七八百年之久。刻在桥心亭后柱上那笔力雄劲的联句“天下无桥长此桥”,概括它的最大特点。 此桥初建时,筑了361座桥墩,疏水道为362孔。桥上奸有五座“憩亭”,以供行人休息。还有石塔、石将军、碑刻等附属文物。桥的两侧设有护栏,以保护行人安全。 这座跨海的长桥,现存331个桥墩,呈三种形式:一是长方形墩, 筑于上下游 水浅流缓的水域;二是一头尖一头平的半般形墩,筑于桥身一面较深的水域;三是双头尖的般形墩,筑于桥身两面都较深之处。桥基和洛阳桥一样,采用筏形基础。
桥面用5至6条石桥架设,每条石板长度为8-11米,宽与厚各为0.5-1米,重达5吨以上。建造时,利用潮汐的涨落,控制运石般只的高低位置,便于架装石桥,这和现代的浮运架桥法基本相同。其工程量之浩大,水下施工之艰辛,令人叹绝。 这座横卧于碧波之上的长桥,是宋元时代安海港繁荣昌盛的历史见证,也是当时发展泉州与海外通商贸易、沟通内陆经济的联系的重要“基础设施”。它为中外通商贸易,发挥了举足轻重的枢纽作用。1960年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
评分
-
6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