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时候,人在一个圈子里表现得过于突出并不是一件好事。在通常情况下,比周围人表现得更好常常是非常危险的。看上去没有任何缺点,非常完美,这可以说是所有危险中最危险的事了。
所以,人什么时候都不能让自己显得太过完美了。当我们比周围人显得更出彩的时候;当我们击败了周围人,掩盖了他们的风采的时候;当我们的过于优秀阻碍了他人发展的时候,恐怕已经危机四伏了……萧何是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臣。刘邦进入关中以后,因萧何在行政管理、户籍管理方面很有一套,颇得民心。当时关中百姓只知有萧何,不知有刘邦。萧何的一个门客提醒他说:“您不久将要被灭族了,您占据高位,功劳第一,是人臣之极,不可能再得到皇上的恩宠。可是您自进入关中后,得到了百姓的拥护,深得民心,现在你的威望居然盖过了皇上,我想他绝对不会坐视不理的。”
不久,南方少数民族起兵反汉.刘邦率军亲征,留吕后和萧何守关中,萧何趁机强占民田、美宅,强夺他人妻女为婢妾,一时间,民怨沸腾,怨声载道。高祖凯旋还朝时,老百姓拦路控诉萧何。高祖心中有说不出来的高兴,只是表面上斥责萧何说:“你自己去处理吧!”从此不再担心萧何会“谋反”了。
曾经“完美”得令人忌惮的萧何不过是个贪财好色的小人,这样的人有何德何能与他刘邦争夺天下,无怪乎刘邦会放下心来。萧何为自己制造了几条弱点,成功地打破了“完美”神话,保住了一家大小的安危。为了使别人的嫉妒发生偏转,偶尔表现出自己的缺陷和弱点,是聪明之举。
与萧何相比,颍考叔就不够老练成熟,“完美”让他枉送了性命。
郑庄公准备伐许。战前,他先在国都组织比赛,挑选先行官。众将一听露脸立功的机会来了,都跃跃欲试,准备一显身手。颍考叔与公孙子都是有名的武将,二人在前几项比赛中过关斩将,无论是击剑还是射箭,都激起台下一片好声。两人顺利杀人“决赛”,庄公派人拉出来一辆战车说:“你们二人站在百步开外,同时来抢这部战车。谁抢到手,谁就是先行官。”公孙子跑了一半时,脚下一滑,跌了个跟头。等爬起来时,颍考叔已抢车在手。公孙子哪里肯服气,拔腿就来夺车。颍考叔一看,拉起车飞快跑去,庄公忙派人阻止,宣布颍考叔为先行官。公孙子因此怀恨在心。
颍考叔果然不负庄公之望,在进攻许国都城时,手举大旗率先从云梯上冲上许都城头,那一马当先的气势让其他将领相形见绌。眼见颍考叔大功告成,公孙子嫉妒得心里发疼,竞抽出箭来,搭弓瞄准城头上的颍考叔射去,“完美”的颍考叔没能挡住这突如其来的暗箭,被射中心窝,从城头栽下来。另一位大将瑕叔盈以为颍考叔被许兵射中阵亡了,忙拿起战旗,指挥士卒冲城,终于拿下了许都。
找们生活中的大部分人也时常被这种“完美主义思想”左右着。
可实际上,世界上根本没有能完全做到完美的人。那些总想着让自己在移动招聘中表现得十全十美的人,通常只是出于自己的好胜心或虚荣心。这其实是一种愚蠢的处世之道,无异于自取灭亡。所以,作为一个人,尤其是作为一个有才华的人,要想既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又恰当地保护自己,就要克服完美主义,做到不露锋芒,凡事做到不张狂,不咄咄逼人,要战胜盲目、骄傲自大、争强好胜的病态心理,培养谦虚、谨慎、淡泊的美德。
人们常说的“花要半开,酒要半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鲜花盛开的时候,就会立即被人采摘而去,也就是衰败的开始;酒喝得过了头,就可能不省人事。所以,凡事都得有个“度”。人生也是这样。当我们志得意满时,切不可趾高气扬,目空一切,不可一世,否则我们不被别人当靶子打才怪呢!花未全开,酒未醉是一个很难把握的尺度,也是一个很多人难以企及的境界,但却是一种智慧的安身处世之道。所以,无论自己有怎样出众的才华和智慧,要想保全自身,立身社会,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要把自己看得多么重要,多么了不起,更不要把自己看做是“救国济民”的大人物,还是夹起“尾巴”,收敛起有可能伤人的锋芒,适当地掩饰自己的才华,不该表现的时候尽量不要刻意表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