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些事情,如果你不面对它们,它们仍然会找到你。这个道理,想来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曾经历过。在人的一生中,总是有一些事情,虽非心甘情愿,却也无可奈何。这一事实,我们是无法躲避的。
人在一生中会经历不同的阶段,身处不同的环境。我们能接触到的环境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然的,另外一种是社会的。然而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不外乎有着同样的特征——复杂性,作为一个生存在其中的人,自然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每一个人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在某一个环境中生活了一段时间,经历了一些人和事之后,对所处的周遭渐渐熟悉起来,也就是适应了环境,自己要做什么事,已经游刃有余;然而忽然有一天,因为一些原因到了另外一个环境,这是人生的新的一站,在我们的周围,一切又开始变得陌生,没有朋友,没有亲人,甚至连熟人都没有,生活、工作、学习都无法得心应手,一切都是那么生疏。于是在这种境况下,一些人开始努力地尝试去适应环境,获得了很好的发展,而另一些人则想方设法改变环境以适应白己,结果往往四处碰壁,大多难以成功。
在我们身边,后一种人并不在少数。实际上,造成这种结果,不是由于他们没有成长的欲望,而是选择了不明智的方法。无论什么原因,我们总是难以改变环境。作为个体的人,相对于环境来说无疑是渺小的。一个人与环境抗争,纵使你付出了全部,也不会把环境撼动分毫。
要想在一个环境里生存,最明智的做法其实是努力地适应环境。而做到这一点的人,在最初融人一个环境时,必然具备了一种随时融人环境的本领。这类人在移动招聘优胜劣汰的环境生存考验中,更具有生命力和生存力,因而有更大的机会生存下来,且能活得很好。这类人会渐渐成为一个个环境中的主干或者栋梁,而这时,他们便具有了引导环境、优化环境的能力,从而有能力和机会去改造环境以适应自己。
美国小说家布思-塔金顿曾说过:“我可以忍受一切变故,除了失明,我绝不能忍受失明。”可是在他60岁的某一天,当他看着地毯时,却发现地毯的颜色渐渐模糊,他看不出图案。他去看医生,得到了残酷的事实:他即将失明。有一只眼差不多全瞎了,另一只也如此,他最恐惧的事终于发生了。
布思-塔金顿面对这最糟糕的情况是如何反应的呢?他是否觉得自己的人生完了?
事实是他还蛮愉快的,甚至发挥了他的幽默感。有些浮游的斑点妨碍了他的视力,当大斑点晃过他的视线时,他会说:“嗨!又是这个大家伙,不知道他今早要到哪儿去?”
完全失明后,布思-塔金顿说:“我现在已经接受了这个事实,也可以面对任何状况。”为了恢复视力,布思-塔金顿在一年内不得不接受12次以上的手术。要知道这种手术只能采取局部麻醉!他会抗拒它吗?他了解这是必需的,无可逃避的,唯一能对抗痛苦的只有优雅地接受。他放弃了私人病房,和大家一起住在普通病房,他希望让大家高兴一点。
当他必须再次接受手术时,他提醒自己是何等幸运:“多奇妙啊,科学已进步到连人眼这样精细的器官都能动手术了。”
如果必须接受12次以上的眼部手术,并忍受失明之苦,大部分人可能早就崩溃了。布思-塔金顿因此学会了接受,并坚信人生没有什么事会超过他的容忍力,同时也重新认识到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到底有多强。
我们也要像布思-塔金顿一样,不去苛求环境,而去适应环境,让苛刻残酷的环境接纳我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