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录苏州日报记者 徐志强/摄 胡毓菁/文
小河浜,是胥江街道万年社区里一条弯弯窄窄的小巷子。“老苏州”杨金龙的家特别显眼——门前挂着的一排鸟笼里,画眉、相思、芙蓉、绣眼,叽叽喳喳,鸟语不绝。“嗨,这些鸟有啥看头!我来喊几只麻雀回来玩玩吧。”一句话,让人不由张大了嘴。
野生的麻雀,有这么听话?难不成杨金龙真的是一个“鸟叔”?
只见杨金龙转身走进屋里,出来时手里多了一个装了面包虫的小铁盒。他先是在地上撒了一把黄谷子,然后开始“吧嗒吧嗒”有节奏地揿按小铁盒,嘴里还不时发出“咯咯咯”、“嘘嘘嘘”的口哨声。半分钟不到,杨金龙家的屋檐上、门前的女贞树上、巷中的电线杆上就出现了麻雀的身影。越来越多的麻雀飞落下来,在地上啄起黄谷子。几只胆大的小麻雀,盯上了杨金龙手上的面包虫,扑腾着翅膀,一口就叼了去。
杨金龙说,自己驯养麻雀源自2003年,那一年,他养了12年的鹩哥“寿终正寝”。杨金龙十分失落,决定不再痴情于驯养笼中的鸟儿,而把目光投向了野生麻雀。
“麻雀生性胆小却又很野,要驯服不容易。”杨金龙说。有一天吃饭时,他看见河边有只麻雀,于是扔了几粒饭粒,那只麻雀三口两口就啄完了。此后,任凭他再怎么诱惑,那只每天都来“蹭吃”的麻雀始终只是落在5米开外的地方,不肯再靠近。杨金龙并没有气馁,他每天依然在河边放饭粒、黄谷子,让那只麻雀来吃,只是放食的位置在一寸一寸地往自家门口移。终于,三年后的一天,这只麻雀飞到了他的脚边。之后,跟着这只麻雀定时飞来的“小伙伴”逐渐增多。直到现在,他驯养了一百多只麻雀。
这些年来,杨金龙早已摸清了麻雀们的生活习性,只要看上一眼,他就能区分出胖乎乎的是贪吃的小麻雀,颈部发黑的是老麻雀;毛色鲜亮的是雄麻雀,羽毛发暗的是雌麻雀。他还知道,“年轻”的麻雀喜欢吃未脱壳的黄谷子,麻雀爸妈需要把新鲜的饭粒衔回窝中喂雏鸟。他更知道,麻雀天性胆小,三米之内是它们心中的安全距离,它们最忌的是与人“四目相对”……
现在,年届六旬的杨金龙生活很充实。每天早上、中午、下午、晚上四个时段,他会准时给麻雀们准备好食物;他不抽烟,每月都要花两三百元给麻雀买食物; 他还买了一台摄像机专门记录麻雀与自己的“情缘”;为了按时喂鸟,他甚至从未离开家一整天;兴致来了,他还会“招呼”麻雀们飞在头顶,一起出门遛个弯。“麻雀是省级保护动物,需要大家的善待。”杨金龙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