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去本市鸣虫店里买了点蛉和虫具,和老板说的时候买虫具送黄蛉。结帐时老板三说两说不知道怎么搞得,黄蛉两条算成了50元。还和我说这蛉到外面就是300一条。现在工资也是不低了,也没怎么还价,拿了东西就走了。到家过盒子逃了一条,就当放生吧,转念一想,不对呀,这黄蛉在家没水没食肯定不过1天就死呀。反正也抓不到,算了。
在家想起了上个月去花鸟市场,一老者挑了3个摊位,选了2条虫黄蛉(人工的),和老板娘还价3元两条,老板娘诺了,老者喜滋滋付钱,我一看那两条蛉,品相不好,须尾不全,但包扎异常紧,宽翅阔背,看了就知道叫得出的蛉。
其实养虫最原始的想法就是听叫,老者的做法就是真玩家的所为。用最少的钱获得最大的享受。记得小时候3毛钱一条大黄蛉,1元一条特长须的,我总是选两条短须的,然后还价到5毛。回家16元的有机盒子里养上三四个月,也觉得有滋有味。
年龄增长欲望就增长,虫具有要求了,需要竹木的了,铃虫也要求特长须的。并不是为了攀比,因为周围没虫友和我攀比。就是为了一种欣赏和自我满足,可是印象中没多少蛉的须能保持1个月以上的,不知道是养工不好还是虫具质量问题。
说到底养蛉还是为了其小金铃般的鸣叫,以后还是返璞归真,高于5元的虫不买了,其实5元下的虫和5元上的区别就是须长短。体型上的差异就不是10元20元能搞定的,见过60元的超大蛉,的确大,不过叫声和体型不是一对一正比的,以前买过一次,叫声并没有响多少。
至于岔口蛉,老实说10年前听都没听到过,不知道上海的老玩家能否介绍一下,反正我20年前开始玩黄蛉,没听说过有这种蛉,乌金背,鸳鸯眼倒是听说过,只不过是异像虫,与鸣叫无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