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官桥和他的“王笼”
在贵州省凯里地区,人们把王官桥制作的画眉鸟笼称作“王笼”。这不只是因为鸟笼的作者姓王,而是因为鸟笼的制作工艺在同类产品中颇具王者风范。
孩提时代,王官桥制作第一只鸟笼时便初露才华。
王官桥系黄平县翁坪乡翁满村人,因患小儿麻痹症自幼双腿残疾。小时候,王官桥为避乱兵来到凯里市旁海镇舅舅家。旁海与翁满隔清水江相望,是著名的鸟笼之乡,家家户户都会制作鸟笼,王官桥的舅舅是制作鸟笼的高手。王官桥先是看着舅舅制作鸟笼,不久自己也试着编了一个。亮出来一看,令当地制作鸟笼的行家也惊诧不已。第一个鸟笼竟卖了十七个铜板。
三年之后,王官桥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制笼师傅。
王官桥虽然双腿残疾,却有一双灵巧的手。数十年来,这双手为方圆百里的鸟友制作出上千只精致绝伦的鸟笼。
“在竞争中求生存”。王官桥可能没听说过这个时髦的字眼。其实,几十年来他无时无刻不在竞争。别人的鸟笼可以粗制滥造,他却从来不敢有半点马虎。王官桥深深懂得,鸟笼是他赖以为生的饭碗。
王官桥制做鸟笼,不仅仅是用篾刀、刮刀、雕刀、钻子,而是用他的整个心灵。且不说他编织的鸟笼有多漂亮,就连他用编鸟笼剩下的边角废料编的撮箕都像工艺品,精致而且耐用,乡亲们不惜跑十几里路去他家购买。
十年动乱期间,养鸟被视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而被限制,鸟笼也被禁止出售,王官桥失去了赖以生存的饭碗。
十年动乱结束,改革开放的春风涤荡中国大地,民间养鸟活动逐渐复苏。应广大鸟友的要求,王官桥重操旧业,开始制作鸟笼。
王官桥的“王笼”,以冬日砍伐、存放多年的楠竹为箍,金竹作丝,柏树枝桠雕花栖棍,七道笼箍道道精细牢实,五十二根笼丝根根光洁匀称,结构严谨,美观气派,实属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
有人曾把凯里地区多家制笼名师的鸟笼和 “王笼”摆放在一起加以对比,同养的规格,同样的模式,咋看都差不多,然而细细品味,“王笼”越发显得精致,越看越养眼。
凯里鸟笼千千万,养鸟爱好者们最大的奢望便是得到一只“王笼”。
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仰慕王官桥大名,酷爱养鸟的我曾数次到王官桥家求笼。
从凯里到王官桥的家乡翁满村,路途虽然不是太遥远,但当时却颇费周折。首先,要从凯里火车站坐贵阳至玉屏的旅游慢车,到加劳站下车,然后顺铁路穿越一座长长的隧道,前行一公里左拐再跨一座桥梁,方才到达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翁满村。要命的是,在翁满村只能呆上一个半小时,就要匆匆返程,稍有延误就将赶不上回凯里的火车。一般都是星期天去,途中要经常看表把握时间,生怕赶不上返程火车而耽误第二天上班。
我第一次去王官桥家,他正坐在堂屋里埋头做笼。老人当时已经六十多岁,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是衣着干净,身材瘦削,面色白皙,眉宇间透露出灵性和睿智,像是一位乡村教书先生。因为要笼的太多,老人家实在忙不过来,那次我没有订到鸟笼,但却因为见到这位大名鼎鼎的制笼师傅而感到高兴。
第一次空手而归,我并不气馁,没隔多久又去了翁满村。王官桥老人见我如此执着,终于答应为我好好做两对笼。
当时,凯里开始流行一种特殊的漆笼工艺,但凡高档鸟笼,上漆前必须先要泡尿。首先号召家人齐心协力撒尿,把尿集中于大桶或厚塑料袋内,然后把鸟笼置于尿液中密封浸泡。此举虽然看来有些滑稽好笑,但却是一项技术含量颇高的活路。鸟笼浸尿的时间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时间短鸟笼上不了色,时间长鸟笼则会变形,而且浸泡一定时间后,还要把鸟笼上下颠倒,否则鸟笼会着色不匀。鸟笼泡好尿后,洗净晾干,上一道桐油,再晾干,然后薄薄地刷两道清漆。清漆虽能形成保护层,却不能浸入竹篾,时间久了就会脱壳。桐油能深深地浸入竹篾,但欠缺光亮度。凯里鸟友如此处理鸟笼,意在将原始桐油和现代清漆的优点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内层的桐油和外层的清漆紧紧融为一体。如此处理过的鸟笼,笼体光洁靓丽,既不怕雨淋,又不怕水泡,坚固耐用。更为奇妙的是,因为泡尿的缘故,随着时间的推移,笼色会发生神奇的变化,鹅黄而浅红,金红而深红,最后定格为古色古香的板栗红。
鸟笼泡尿这道工艺,系凯里地区鸟友独创,在我看来既繁琐复杂,又高深莫测,实乃心有余而力不足。
鸟友石兴能对鸟笼泡尿工艺操作娴熟。老石系黔东南州老干局干部、州养鸟协会常务理事,爱鸟,更爱笼。老家中人丁兴旺,住的是平房,还有一间宽敞的柴棚,集尿、泡笼条件得天独厚。于是我们达成协议,我负责出资购笼,他负责泡尿油漆,加工好的鸟笼二一添作五。
当时,在凯里地区,需要提前订购的鸟笼只有王官桥一家。为追求心仪的“王笼”,我已记不清多少次往返于凯里——翁满村,先后买回了十多只“王笼”。
如今,一代制笼名师王官桥早已作古。如此一来,存留在世的“王笼”更成为养鸟爱好者追捧的对象。
几年前,上海鸟友小罗来凯里观鸟,见我家里有几十只凯里笼,便提出要买一只回去作纪念,我慷慨地送他一只。以后的几年,小罗每来一次凯里,都要从我这里带回一只凯里笼。后来我才发现,他带回去的几乎全是“王笼”。小罗是集古董收藏与鉴赏为一身的名家,其实他并不认识“王笼”,只是凭他修炼多年艺术家的慧眼选笼识笼。他说:“我哪里知道什么‘王笼’,只是瞅着那几只笼格外周正,红的可爱而已。”
三年前,石兴能鸟友因病去世。生前,老石手中的“王笼”大多数已经易主,品相完好的仅存两只。老石弥留之际,三位同胞兄弟从榕江老家赶来凯里看他,他把自己珍藏的三只鸟笼赠与他们留作纪念,语重心长地说:“我一生爱鸟爱笼,以后你们看到鸟笼,就像看到我一样。”三只鸟笼中,有两只是他钟爱的“王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