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以来,藏区高原市镇的发展规模和范围都有扩大。明末,岩州市废,打箭炉市兴。入清后,打箭炉成为藏区盛极一时的边茶贸易中心。“雍正七年(1729年),置打箭炉厅,‘为番夷汇总,因山为城,市井辐揍’,商务繁盛,为边茶转输西藏、青海各蒙藏地区‘出口总路,是以四方茶商俱聚于此’。藏汉贸易间交易通过‘锅庄’为媒介。雍正至乾隆年间,打箭炉由十三家锅庄发展到四十八家……锅庄由待贡向行栈职能的转化,表明雍乾时期打箭炉商务已达到了相当规模。”汇集于打箭炉的藏商集团除了今甘孜州内的土司商、寺庙商,还有今西藏、青海、云南和四川木里的藏商集团;汇集于打箭炉的汉、回等民族的商业行帮也不少,按地区分类有陕帮、云南帮、川帮等,川帮中又分川北帮、邛蒲帮、雅州帮等。据乾隆年间统计,四川的邛崃、名山、雅安、荣经、天全等县销往打箭炉的边茶总引额数达十万零三百四道,计约一干万斤以上。民间时期,每年引票销售量均在十万张左右,其中最低额年份亦在六万九千多张。在今甘孜州藏区,除打箭炉外,还有泸定、理塘、巴塘、道字、炉霍等县的集市不同程度得到发展。在川西北地区,集市首数松潘,“在明代松潘已是烟火万家,俯视即见城镇;到了清代县城扩大,偏街小巷约四十道,城外东北亦有附廓,人烟稠密,商贾辐揍。松潘所辖地域辽阔,包有今之南坪、黑水、若尔盖、阿坝、红原等县。辛亥革命后商业发展迅速,成了甘、青、川三省边境藏汉商人与内地物资交流中心,藏汉贸易最大的交易市场”。明嘉靖年间,四川茶引年例为五万道,其中派往松潘茶引为二千引。隆庆年间,川茶引额调整后,松潘一直维持在四千引左右。清嘉庆年间,行销于松潘等地引额达到一万八干余张,清末为三万六干张。民国时期,随着漳腊金矿的发现和开采,松潘的贸易又得到发展。
“随着滇藏关系的密切,清代西藏地区历次发生政治军事事件中,滇军均派兵进驻西藏,事件平息后,滇军常驻昌都……滇军的驻防进一步开拓了滇藏交通,促进了商人的往来。滇西北的丽江、中甸、德钦等地变成了滇藏贸易的重要城市和物资交流集散市场。”在滇西北迪庆藏区,“至清末民初,因中旬‘为滇、康、藏三省区商业交通要道’,县城东外本寨,有大商号五十余家;归化寺前的小街于有‘大堆店三十余所’,两地每年货财出入最少在七百万元以上”。
从明代到民国的数百年间,藏区兴起的贸易集市逐渐由小变大,由少增多。这些集市,是由汉、藏、回、纳西等民族携手共同创造的。随着生产的发展、历史的进步和经营范围的扩大,参与经营的民族不断增多。贸易的发展,不仅带动了旅店、饮食、金银器制品和皮革等业的发展,而且还促进了川、滇、藏茶马古道的拓展。
民族间经济的交往,交通既是条件,又是保证。唐宋时期,汉藏茶马互市市场主要在西北一带,故唐蕃古道为主要贸易孔道。“内地差旅主要取道西宁越当拉岭沿乌苏大道入藏,‘往昔以此道为正驿,盖开之最早’,唐以来皆沿此道。”’通往川西北藏羌地区的茶马古道主要有三条:一条为松茂大道,又称西山道、西路,从灌县溯岷江而上,经汉川、茂汉、松潘、南坪,然后辐射甘肃、青海部分藏区。该道前身为湔氐道,秦汉时已通,“唐宋时期,这条西山道是四川盆地与川西北和西北各族人民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路线”。其时,西山道上松、茂、文、永康军等为茶马市场。“宋元时代,曾着力于西山古道的修整。”明洪武年间,为确保川西北道路畅通,曾经对其进行过两次较大的修整。“明洪武十一年(1294年),四川都司遣人从灌县修西山路”。“到了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曹震派茂州卫指挥同知余胜组织修治松驿铺桥道,‘作驿舍邮亭,架桥立栈,自茂州,一道至松潘’。据现在可考,明代松茂驿站共有十个驿站”。自明代茶马贸易中心南移,并实行引岸制度以来,“西山道便是边茶运销的重要道路。到了清代,以灌县为中心制造的边茶行销松、理、茂一带,称为‘西路边引’。”除西山道外,另外两条茶道,一条即历史上的“灌汶通金川道”,又称小路,“从灌县经卧龙翻越巴射小山、牛头山到懋功(今小金),被称为小路”;另一条“从威州经理番(今理县)越鹧鸪山到刚金寺再进入牧区,也是一条较大的支线”。从川西通往康、藏的茶马古道主要有两条:一条从邛崃经名山、雅安、荣经、汶源、泸定、康定,然后出关经乾宁、道孚、炉霍、甘孜、德格,渡金沙江进入西藏的江达、昌都至拉萨。从邛崃至康定段俗称“大路”,由此道入康定的茶,称之为大路茶。明际,黎、雅、碉门成为边茶的最大市场,“秦蜀之茶,自碉门、黎、稚,抵朵甘、乌思藏,五千余里皆用之。”明洪武年间,还因岩州设市,又开通了一条从天全通往泸定岚安的茶道,该道俗称“小路”,沿此道运往打箭炉的茶称“小路茶”。清康熙年间,泸定桥建成,这条路线亦相应改变。前述从打箭炉至昌都的一段茶道俗称康北道,清初又开通了康南道,即从康定出发,经稚江、理塘、义敦、巴塘、芒康、察稚,至昌都与康北道合,此道开通后,从打箭炉入藏多取此道。“滇藏贸易的主要交通线,历来以滇藏和滇康为主要干线。滇藏线,一是经普洱、景东、丽江、昌都至拉萨。另一条是从澜沧、双江、临沧、丽江、昌都到拉萨。此外,滇康线是由昆明、元谋、会理转运至康定。”
汉区运往藏区集市口岸的茶叶,基本靠人力背运,俗称“脚夫”,均系汉地贫苦农民,有的农闲时才从事茶叶背运,有的是祖祖辈辈操此业,长期在茶马古道上辗转,十分艰辛。西路边茶分大茶和小茶,均呈方扁形,故又称“桌茶”;大茶一包重一百二十斤,小茶一包重六十斤。南路边茶,每包十六斤或十八斤,呈条形。南路边茶运往打箭炉销给藏商后,藏商需招引“贾卓娃”(缝茶工)用牛皮将茶叶重新打包缝制,若运距短就缝“花包”,若运至西藏则需缝“满包”,一是防备途中损坏,二是便于驮运。每驮六包茶。茶包需从中对开,然后折迭打包。
(三)
边茶,是内地销往藏区的专供茶,其叫法很多,或谓“西番茶”、“乌茶”、“马茶”等,民间最普遍的叫法为“藏茶”。“在元代,松、潘、黎、雅地区藏族所需的茶叶已单独形成一个种,叫‘西番茶’,以别于腹地所饮的各种川茶。”“明代,“腹茶与边茶不仅销售范围、对象有区别,而且在采摘季节、制法和包装均不相同。腹茶又称‘细茶’、‘芽茶’,它来自清明前后的嫩芽绿叶,经过烘焙、搓揉等工序制成,味香但不经泡。边茶又称‘剪刀茶’、‘刀子茶’,系在秋季采摘。茶农用小刀连枝带叶.制成粗茶,此茶色味俱浓,经煮耐泡,故颇适藏区市场需要”。云南销往藏区的“紧茶”则与腹茶类似,以绿叶制成,价格较腹茶低,而用量又比川边茶少,且耐熬煮,亦为藏族人民所喜爱。“由于边茶需要长途运输,加以民族地区‘番人不辨权衡’,在计量上容易发生争执。将茶叶蒸压成块,既有利于统一重量,又便于运输。”“清代以来,各路边茶的制作形状、包装、品种都基本有各自的定式,并承袭下来,有的一直延续到今天。
南路边茶主要产于四川邛崃、名山、雅安、荣经、天全等县,其品种主要有以下七种“(1)芽茶:雅安产,每包十六斤,每包值二十元左右,品质最佳,行销拉萨,非贵族、大喇嘛不购也。(2)砖茶:雅安、荥经均产,每包十六斤,每斤作砖形,值十元左右。品质较次,行销康藏各地。(3)金尖:各县均产,每包四甑,共重十八斤。品质较次,价格亦较低,行销康藏各地。(4)金玉:各县均产,每包十八斤,价二元左右,粗细掺合,行销关外各县。(5)小路茶:天全产,纯以粗叶制成,价值均次于金玉,牛厂牧民多饮此。(6)红茶:荥经产,粗叶制成。价值较小路为高,亦销牛厂。(7)散茶:各县均产,价无一定标准,零整均售,行销各地”。
西路边茶产于灌县、什邡、北川、大邑、绵竹、安县等地,以灌县为制作中心。包装与南路边茶迥然不同,呈方扁形,形同桌子,故称“桌茶”,大包一百二十斤,小包六十斤。 云南的边茶产于普洱、佛海、景谷、缅宁一带,其品种主要有紧茶、圆茶、方茶和散茶等,除销本省藏区和西藏外,今甘孜州康南也有一定市场。
销往宁夏、甘肃、青海一带的边茶,除部分系四川西路边茶外,多系湖南、湖北的黑茶和老青茶。
藏族人民由于饮食结构特殊,所处自然环境也特殊,故饮茶习俗十分浓厚,风格独特,丰富多彩。茶在藏族的饮食文化和其它习俗中,均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不管是集镇、农村、牧区或是寺庙,人们早炊的首要任务便是熬茶。藏区泛称早餐为“喝早茶”,早茶的食品多为糌粑;牧区除糌耙外,还有干奶渣,都是与茶相配的干食品。糌粑或用手捏成团吃,边吃边喝茶;或是先在碗内先放糌粑,然后倒上茶,直至舔尽喝足,这种吃法叫舔“卡的”;若吃干奶渣,则先在碗里放上一些干奶渣后,再倒入茶泡奶渣,食尽奶渣。早茶中,茶为主,食为辅,故管早餐称“喝早茶”。一日三餐,餐餐都离不开茶。无论是吃饭还是平时饮茶,无论是主人或是客人,都有个习惯,可谓不成文的规矩:饮茶时,不能一次饮尽,喝一点,掺一点,再喝再掺,如果不想喝了,方能一饮而尽,不然被视为不懂规矩,不礼貌。凡外出,除了带干粮外,茶叶、盐巴和熬茶的饮具必须齐备。
藏区饮茶的花样较多,主要有如下几种:
(1)清茶:这是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类。在锅内掺入适量的冷水后,即放入茶叶,待开锅时,用铜瓢在锅中舀起茶水,高高扬入锅中,反复几次后,掺入少许冷水,继续熬煮,再沸,再扬,再加冷水,一般三次左右,待茶色转浓,茶香溢出即可。然后用藤制的圆锥形漏斗将茶叶滤尽,再加盐即成。也有在熬制过程中先加盐的。已熬过的茶叶需盛放好,下次熬茶时还可继续使用,一般要使用三次左右,茶色方尽。
清茶的另一种熬制方法是,熬制茶卤。是在锅中或壶中放入过量三至四倍的茶叶,加长熬制时间,有的为了追尽茶色,加入土制的灰碱或白碱,将茶汁浓缩为卤汁,存放起来,需要时,只需在开水中放入适量卤汁即可。这种方法节省燃料又省事,比较方便。清茶色鲜、可口、清醇,是农牧区家庭常饮的方便茶。
(2)酥油茶:是享有盛名、风格突出、营养丰富的饮茶。其原料有清茶、酥油和盐。制作时,先将酥油和盐放入专门制作酥油茶的“浆桶”内,掺入小半“浆捅”热清茶,用木制带柄的活塞(藏语称“甲洛”)上下反复用力提按,并发出阵阵铿锵有力的“咕都、咕都”声,一般大约提按五六十下,酥油、盐、茶搅合均匀,成为粉乳色液体。之后再加清茶,直到“浆桶”装满,再放慢速度,提按“甲洛”若干次,酥油茶便制作完农。现代,藏族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有的人家,酥油茶的原料又有所增加,如加核桃仁、加奶粉,或是芝麻酱等,如此酥油茶既浓、又香,更为诱人。
(3)奶茶:夏秋季节,在半农半牧区和纯牧区,奶茶最为流行。奶茶制作一般为两种。一种是事先将茶叶捣成细沫,放入锅中与水同熬煮,待茶色、茶味熬出后,放入适量鲜奶和盐,用藏式茶瓢搅匀后即成,喝时连茶带沫一道饮。另一种是用熬好的清茶,用茶罐或茶壶盛装,再放入适量鲜奶和盐,摇动茶罐或茶壶,待奶、茶、盐均匀后,即可饮用。
(4)面茶:这种茶在农区比较普遍。先在锅中放入少许面粉,进行干炒,炒熟后,边掺清茶边用锅铲搅拌,并放上盐,待搅拌均匀、浓度适宜后即可饮用。
(5)油茶:主要在农区流行。将牛油(或肥牛肉)、猪油(肥猪肉)用刀切成小丁,然后放入锅中炸炒,待油熟后,放入少许面粉或糌粑,再掺入清茶并加盐,边掺茶边用锅铲搅拌,待搅拌均匀后即成。
(6)甜菜:甜茶在西藏拉萨一带比较流行。其茶叶系较为高级的红茶,加奶和糖熬制。本为西方饮料,传入西藏时间不长,最早在上层贵族中饮用。现已在民众中盛行,并已进入市场,拉萨城内有专门的甜茶馆接待顾客。
藏族无论喝哪种茶,都喜欢热饮,特别是带油的酥油茶和面茶。所以藏族家庭中,火盆或灶塘内总常备灰火,并将茶罐或茶壶置于灰火上,以保持茶温,随时饮用方便。
藏族对茶具是十分讲究的,特别是茶碗、酥油茶桶和茶罐。
关于碗的种类和来历,《汉藏史集》中有专门的记叙,提及茶碗的制作最早在西藏,但是制作工匠和技术来自内地。书中记载:“藏王(指都松芒布支)说:‘此种树叶乃上等饮料,饮用它的器具,不能用以前有的玛瑙杯、金银等珍宝制成的瓢勺,需要找一种以前没有的器具。听说汉地的皇帝有一种叫做碗的器具,可派人前去要来’。于是吐蕃派出使臣前往汉地。汉皇帝说:‘我们汉地与吐蕃双方多次交战和会盟,为利益吐蕃,我已送去医药历算,各种工匠,各种乐师……若吐蕃自己有制作的原料,我可派一名制造碗的工匠前去’。吐蕃使臣将汉地造碗的工匠请回,并向藏王奏闻出使经过。藏王说:‘如此我们还是自己制造,只是不知道需要些什么材料和工具?工匠回答说:‘原料上等的用宝石,中等的用石疖,次等的用白石头也可以。’藏王说:‘如此,这三种原料都可供给。’工匠问:‘碗的种类很多,不知要造什么样的?’藏王说:‘我想要造的碗,应该是以前汉地没有兴盛过的。对形状的要求是,碗口宽敞,碗壁很薄,腿短,颜色洁白,具有光泽。这种碗的名字因为是以前吐蕃没时兴的东西,依靠它又可以长寿富足,所以就叫做兴寿碗,碗上的图案,第一应是鸟类,因为是鸟将茶树枝带来的。上等碗上应绘鸟类口衔树枝的图案。中等碗上应绘鱼在湖中游,下等的碗应绘鹿在草山上。比这三种再差一些的碗,由工匠自己随意决定。’于是工匠按原料的优劣清浊,制成兴寿等六种碗。按照藏王的吩咐制成的三种分别起名为夏布策、南策、襄策;普通的三种起名为特策、额策、朵策。”据以上资料分析,当时吐蕃请来的汉族工匠极少,故制造出来的碗,只能供吐蕃王室及贵族使用。
其时,民间的制陶技术已经较为普遍,民间广泛使用的应是陶碗。此外就是用木头制作的木碗。藏区多森林,制作木碗的原料充足,工艺也简单。木碗一般有三种,第一种是无盖木碗,这种碗的碗口向外翻,呈喇叭口形。第二种为扣合木碗,是由两个大小相同,形同钵状,一碗口有内切圈,一碗口有外切圈,二者可以扣合的木碗构成。多为外出时使用,打开后一碗可盛物,一碗可饮茶,携带方便。第三种是将无盖木碗内壁和碗座用银皮镶嵌,既珍贵又精美,有的还配以银质宝盖,或作珍藏,或敬神用,或有最尊敬的客人来时以待客用。木碗至今还在民间广泛使用。
当今藏族最喜爱的磁碗是内地制作的绘有龙图案的白磁龙碗和绘有八吉祥图案的白磁八宝碗。关于藏族喜爱绘有上述图案的碗的历史,《汉藏史集》中也有一些零星记载,可见由来已久。
酥油茶捅是藏族用来打酥油茶的专门用具,是由一个口小腹深的圆柱形小捅和一个带柄的木活塞构成。因使用原材料不同,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木质的,所取木材质地较松软,纤维伸直.直径一般在15�25cm之间的小圆木。制作时先对剖,并将中部挖空,然后对合,对合时配制木制桶底,用柳、藤等类木条作箍,约四至五道。另一种是用竹作原料的竹桶,一般竹质桶的直径和高度都比木质桶小,小巧易携带。精制酥油茶桶,其箍均用铜制,甚至外表全用铜、银包裹。
盛装各类茶的茶罐最古朴的是产于本地的陶制茶罐,造形别致高雅,形似内地古代鼓腰高颈酒壶,罐表雕有简单线条图案,或是嵌碎磁片。解放后内地工厂仿藏族陶罐式样,生产糖瓷、铝合金茶罐销往藏区,极受欢迎。
藏族十分重视礼节,茶叶在民间礼仪中,常有与哈达相配的用场和作用。凡婚嫁之事,请客送礼,哈达和茶叶是最为普遍的礼品;走亲串戚,时常以茶相馈;如宾至客来,请人帮忙,相待饮食中,茶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少的。在节日活动中,如赛马、摔狡等比赛,尚以茶叶作奖品,奖励优胜者。在家中,人若有不适,便将茶叶或糌粑放入火中,以烟熏之,认为可以驱邪;到寺庙念经,须熬茶布施。……
茶叶在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形影不离,自然会反映到作为文化的一个视角的文艺作品中去,在藏族的民间故事、民歌、谚语,以及作家诗中得到体现。
在藏族民间故事中,与茶有关的代表性作品,一个是《藏王赤都松和茶》,另一个则是妇孺皆知的《盐和茶的故事》。盐和茶的故事描述了一对藏族青年男女文登巴和麦美措之间爱情的悲惨遭遇。他们死后;灵魂相商,“咱们到内地和羌塘,变成盐和茶相会吧”。“后来文登巴到羌塘变成了盐湖里的盐,而麦美措却到内地变成了茶树上的茶叶,尽管他们二人灵魂相距很远,但最终相会到人们的茶碗里,每当人们饮茶时,就会想起这一对忠贞不渝的恋人。
在藏族民间歌谣中,有大量涉及茶的歌,在此略举几首,以见端倪:
茶叶最先出在哪里/茶叶最先出在南方/三个汉族子孙种的茶/三个汉族姑娘采的茶/雪山的铜锅烘出的茶/商人洛布桑布买来的茶/汉白大洋换来的茶/驮夫道桑翁姆驮来的茶/渡过了大江小河的茶/翻过了高山峻岭的茶/用黄金白银换来的茶/种在家乡土地上的茶/将茶放在锅力熬/好像空中黑鹫飞/茶在锅中开三遍/好像大海波涛翻/金黄酥油放其中/好像黄鸭湖中游/白盐放入茶水中/好像草原降冰雹/将茶倒入茶桶里/恰如喇嘛带黄帽/头道茶香敬贵客/二道茶香敬朋友/最后共饮如意茶。
多么清新、朴实的歌:读了这首歌,关天茶叶的来历、茶的熬制、饮茶待客习俗等就一目了然。
还有描绘茶具的民歌,如:
酥油茶桶铜丝边边/阵阵香茶浓郁扑鼻/茶灌闪光荷花彩绘/碗破奶茶奶香醉人。
藏族民间谚语中,有关以茶喻物的佳句府拾即是。例如:
慢慢熬茶味道好,慢慢说话意思明。
相亲相爱,犹如茶与盐巴;汉藏团结,犹如茶与盐巴。
茶越熬越酽,书越读越精。
无谚之语难听,无盐之茶难喝。
近人贺觉非,民国时期曾任理塘县长,他对康藏史地有所研究,也写丁关于康藏民族风情的一些旧体诗,其中有关于茶的诗句。如《南路边茶之消长》中这样写道:
绿叶丛中笑语哗/山头园户一家家/提笼相顾遥相知/四月清和好采茶//
道路络绎负茶过/西出炉关今若何/七碗卢同风雨夜/此行惟见浆桶多//
诗中,上阕写川西农户茶园小景,下阕描述了藏区有关茶的所见所闻。
最后,有必要叙及藏区茶叶的种植问题。在历史上,更确切地说是在印茶还未侵销藏区以前,历代统治者不仅严禁茶叶走私藏区,而且“素禁茶种入藏”,是为有效地发挥边茶的羁縻功能。故藏区无种茶历史。前已叙及,清光绪年间,张荫棠在藏期间,因印茶侵销西藏,严重冲击边茶市场,力主抵制印茶,在其一系列抵制措施中,在藏区试种茶叶为其一举。他在《电陈治藏当议》中提出:“宜破除故见,以川茶子输藏,教民自种”;着手在拉萨地区试种各类树木,且育苗植茶;并“派员往四川、印度学种茶、制茶之法。凡宜种茶天气暖热之地。山坳岩间,当先以工布、巴塘毗连野人一带和熙之地试种”。1906年(光绪三十一年),川督赵巽令金川地区屯兵就地种植茶树,“先求多栽多活,次求采制得法”。后因政局鼎革,亦再无人间津。解放后,随着生产的发展,藏区种茶变为现实。“(1956年)当时驻守在察隅县的部队,用云南的大叶种和小叶种菜籽在下察隅区日马乡播种,最后竟成活2000多株,这2000多株茶树不仅生长发育良好,而且所结茶籽还繁育了后代。1964年有关部门用这些所采的茶叶制成了红茶、绿茶等7个花色,经中国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评茶专家审定,认为‘嫩度良好,外形紧结肥壮,香气纯正,滋味浓’,符合优质红绿茶品质标准,从而开创了西藏本土生产茶叶的新纪元……从1971年开始,西藏自治区农牧厅,西藏军区生产部队先后从四川、云南、湖南、浙江等省。调进茶籽10多万公斤,分别在海拔1570-3700米的20多个县试种,虽有一些地区因气候条件限制未试种成功,但在察隅、米林、林芝、墨脱、波密等县逐步形成了一片世界屋脊新茶区”。西藏新茶区的出现,结束了藏区不能种茶、藏族饮茶而不种茶的历史,为藏族的茶文化又增添了新的篇章。
祝鸟友圣诞快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