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109|回复: 12

 隐逸文化的根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24 09:57: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自古多有隐逸之士,他们成为中国古、近代社会一道独特的风景。
隐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现象。从西周初年建立一直绵延到晚清的宗法制度和君主专制,是隐逸的社会政治土壤。从文化渊源上说,支撑中国文化的儒释道三家都有归隐的理想,孔子虽一生周游列国,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知其不可而为之,在理论上他也主张“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道家主张“道法自然”,追求“小国寡民”,庄子自己就身先士卒做了避世全身隐士;佛家则是最纯粹的弃绝红尘之隐。
  随着文化的发展,隐逸渐成一种自我的价值选择和追求,其中也包含古代士人普遍追求的清高的人格理想、淡泊宁静的生存方式和典雅的文化品位。在这种追求中,中国古代的文人为此创造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超越世俗的精神境界和人生理想,使之成为对后代人充满感召力的审美理想。
  现代工商业社会交通和通讯的发达,加上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原因,使传统的隐士近乎绝迹,“隐”起来越来越难了。然而,隐逸的理想并没有就此断绝。
  自唐宋禅风大畅以来,亦官亦隐、亦僧亦俗,一度成为一种时尚。无论在朝在野、为官为民,人们都可以一方面着眼现实,属意名利,一方面心向山林,志归禅道,二者兼顾。“即心即佛”、“顿悟成佛”等理论不仅使佛渐渐向现实世界靠拢,更为归隐修行大开方便之门。宗教也在不断调节,改变形式和理念,适应现代社会。
  丰子恺曾经总结,人的生活可以分为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是衣食,精神生活是文学艺术,灵魂生活就是宗教。李叔同是沿着这个楼梯一层层走上去的。但是宗教的门槛并没有那么高,尤其佛教,度一切众生,因此,还有很多人更愿意到佛的屋檐下避雨。
(柴爱新/文)

发表于 2013-12-24 18: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24 19: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圣诞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24 19:5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平安夜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24 20: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平安、平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24 21:07:14 | 显示全部楼层
祝您平安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24 21:26:56 | 显示全部楼层
快乐、平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24 21:37: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楼主(宋欢1971) 的帖子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24 22:26:3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24 22:30: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进来看看,,学习学习,,领悟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