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11-26 21: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楼呼和宝子于2013-11-25 23:41发表的:
借用一位鸟友说过的一句话:"鸟食的差异很大。但是状态都很好。拉的屎也几乎一样。这是为什么。因为适应拉。
这话我说的。
看了你的帖子收获很多啊。我们最多在研究鸟。一食二状态。但是你都研究到内部结构了。这也是你对鸟。用药之所以那么了解的原因吧。佩服。但愿可以和您多多学习。
....... 这话确是您说的,是的,经验之谈:经过实验之后说的话。鸟养的如何,平时是否精心饲养,细心的观察,一句话就能看个大概。断定您做过实验,通过实验对比而得的结论。
您的经验丰富,还得多多向您学习。
有关“肥瘦”一说,新手初养靛颏时,我也不例外,多少有些蒙头转向,始终弄不明白:软食鸟为什么要素养?熟不知,素养秋靛患病少,好调理,这是不争的事实。
以本帖主题为基础,简单讨论一下素养靛颏。
野外的靛颏衣食无忧,到了迁徙季节为了一口生计疲于奔命,为了满足迁飞时的能量供给,其消化道结构发生着相应的变化。能量的消耗和供给已经处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之中。此时,阻止迁飞,囚禁笼中,就像疾驶的汽车一脚刹车嘎然而止。而车体由于惯性还会向前滑行一段距离。靛颏的消化道就如同发动机依然在高速运转状态,但是,靛颏的身体已经骤然减少能量消耗了。由刹车到静止的距离就是我们换食的过程。通过换食使大能量消耗的机体顺利过渡到小能量消耗的机体。想停车,减油门,是安全做法。换食就是如此,原本食物以昆虫为主,进入笼中依然以虫子为主,或者荤食为主,多余的能量无处消耗,身体就会出毛病,就如同毛了车的发动机,不及时控制,后果可想而知。
此时靛颏的消化道结构是与高能消耗的机体相互匹配的,过渡到与低能消耗的机体相匹配的消化道结构需要一定的时间,和一部分高能的食物供应,因此,换食阶段活虫不能缺。过渡缓一点好些。就如同发动机载荷运转之后不能马上停车,还要空载运转几分钟一样。靛颏肌胃坚实,一次能吃比同等大小植食性鸟类多的食物,小肠较平时增厚。
经过几天时间的过渡,粪便基本有形,但此时粪便较粗大,白色包浆较少,偶有白色稀便。再过半个月左右时间,粪便逐渐变细,包浆较多,白色稀便减少,而后稳定在略大于火柴棍粗细的程度。偶有很大于火柴棍粗细的时候,那是因为缺少活虫时间相对较长的表现。我的做法是,活虫的供给,头两天12条左右,以后每天都是9条,早中晚各3条,基本不变。一个月的时间就稳定了。
换食稳定之后,靛颏的身体处于低能量消耗状态,消化道也逐渐地适应了。肌胃的容量减小,小肠重量增加(小肠黏膜增厚),“少餐多食”的状况有所缓和,粪便粗细趋于稳定。一旦适应了低能量食物就不可随意更改,否则靛颏的消化道还会重新适应。最忌改来改去。
为何开始换食的头几天,粪便较粗大,白色包浆较少,偶有白色稀便?
因为此时靛颏习惯于野外的“少餐多食”习性。靛颏在野外活动量大消耗大,一次尽可能多的吃食物,即缩短取食时间又可以降低被捕食的风险,减少暴露时间从而减少能量消耗。在笼中也是如此进食,所以粪便粗大。白色包浆较少,这是因为小肠粘膜处于野外环境时候的厚度,还不能在我们提供的素食中消化吸收更多的营养,需要增加厚度才能吸收消化得更好。这时候活虫还是与小肠相匹配的,所以消化吸收的较好,呈现白色稀便形态。
为什么通过对粪便来判断靛颏的对营养的吸收是不客观的?
毕竟自然界的靛颏主要是吃昆虫的,长期素食导致食虫鸟一些本该有的生理功能不能充分的呈现出来。而适应了素食的消化道结构展现给我们的是粗细稳定,白色包浆的完美粪便状态。
这就给我们造成了一种假象。 |
|